书刊散帖原因分析
国出版印刷业的发展势头强劲,图书质量有了很大提高,一些大企业增置了新设备,引进了新工艺和新材料,对缩短图书出版周期,改善图书印刷、装帧质量作出了很大贡献。尽管如此,图书的印装质量仍不容乐观,尤其是装订质量问题亟待解决。在出现质量问题的图书中,因印后装订问题造成的质量不合格产品占60%以上,如胶粘订出现掉页、书背不平、岗线等。本文作者结合多年工作经验,总结了一些书刊散贴的原因,并对其进行分析。
一、热熔胶使用不当
1.热溶胶没有按性能进行分类使用。(1)热熔胶按胶订速度分类。为了保证书籍的装订质量,热熔胶在使用时,应按不同设备的不同机速选用不同类型的热熔胶。热熔胶按胶订速度分为三种,即胶订速度分别为3600本/小时左右,8000本/小时左右,10000本/小时左右的低速胶、中速胶、高速胶。热熔胶开放时间和固化时间与胶订的速度有着紧密的关系。热熔胶的开放时间是指热熔胶涂刷到一个被粘物上后,再与另一个被粘物粘合的时间。而这两个被粘物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这样才能保证粘结强度。低速机开放时间是15〜20秒,中速机为5〜10秒,高速机为2〜7秒。热熔胶的固化时间,是指封面和书芯在规定时间粘合后,要经过一定时间的冷却,才能翻动或加压。如果热熔胶订还没有固化,冷却定型就翻动或裁切,会使书背产生变形,裁切时热熔胶容易粘在刀片上,影响书本质量。热熔胶根据型号不同,固化时间有长有短,应根据季节的不同,合理选用。热熔胶的固化时间一般为3〜5分钟。(2)热熔胶按纸张分类。有铜版纸用的热熔胶和一般纸用热熔胶两类。使用不同类型纸张,要选用相适应的热熔胶,因为不同纸张表面光洁度、渗透性、导热性是不同的。铜版纸表面光洁度高,湿润性差,导热快,热熔胶要适合铜版纸性能。(3)热熔胶按装订工艺分类。有侧胶和背胶,作侧胶用的热熔胶流动性好,黏度低,开放时间、固化时间长,粘接强度高。因为书本侧胶要求达到薄而均匀,粘结牢固,才能保证书本的质量和裁切要求。
2.热熔胶在使用上应注意一些事项:(1)热熔胶的加热。在使用前应预热,一般预热1〜2小时,达到加热温度具有流动性后,再放入160℃〜180℃胶槽内,才能正常开机使用。温度要严格控制,当加热剂170℃时,粘结力可达8.83±0.44N/cm。当温度升到180℃,粘结力下降到7.33±033N/cm。流动性、渗透性会增加,但黏度和强度下降,影响书刊的粘结强度。当胶温下降到155℃时,粘接力只有5.22±0.25N/cm。黏度增加,滚动性和渗透性受到影响,热熔胶会变稠、变脆而使粘结效果不佳。防止发生脱胶、散页,影响书本的装订质量,加热温度和上胶温度控制在170℃〜180℃范围内。为了保证胶订质量,定期清理胶锅,将老化及沉淀物清除。另外,胶订书本要根据气候变化,相应调整使用温度,在低温、寒冷季节,不要用力翻压书背,避免其冻脆断裂,使用时需在室温下缓解。(2)热熔胶的热稳定性。热稳定性是指循环使用或长时间加温后呈现的状态与反应。如果热稳定性差,会造成胶的颜色变深,黏度增高,从面降低渗透性,影响粘结强度。
3.要防止背胶盆中的热熔胶预热老化。(1)温控仪控制失灵,或设置温度超过180℃且预热时间太长。调试要领是定期测量实际温度与控制温度的温差,保证准确的控制温度,并且预热时间控制在3小时以内,预热温度设置在150℃左右,既能保证早班正常生产又不长时间加热。并要求定时对胶锅进行清理,减少沉积物,增强导热性。(2)工作场所温度低。虽然以上要求都做到了,但由于热交换过快,胶锅为了保持温度只能长期加热,此时背胶老化,调试要领在南方较冷时期,要尽量减少预热时间及控制温度,有条件的车间应采取恒温恒湿控制。
4.热熔胶的选用。首先要转变择胶观念,进行热熔胶的质量性能和价格比的优化。正确使用热熔胶,是保证胶订质量,降低用胶成本,提高综合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应把好进货关;其次要按标准使用热熔胶,提高和规范热熔胶的总体水平,不受小利益驱动,应把好使用关;最后对胶订产品进行检测、实验,应把好检验关。
二、装订工艺不当
和操作违规问题
对32开彩印、纸张厚的书刊必须采用优质热熔胶进行生产,并且所有产品应根据纸张要求使用相应等级的热熔胶,规定在装订过程中作破坏性实验。按照操作规程,保证胶温、起槽距离、槽深、纸屑排除、上胶位置、胶层达标。在装订后14小时内不要用力翻动书刊,防止散帖。注意热熔胶耐高温性和耐低温性,因温度变化而出现脱胶等现象。热熔胶的使用温度不当,温度低于145℃时影响胶液渗透性及粘合性,易发生散帖、皱背问题。但胶温过高,流动性虽好,却易碳化、裂解,而使胶失效。温度过高,流动性加强,上胶的胶层不能保证一致。应根据气候变化控制温度,在厂家提供的技术参数范围内调节。避免违章操作,如更换品种,没按纸张克重使用相应等级的热熔胶。没有定期清除胶斗中的沉淀物,使加热温度达不到要求。对现有胶订加工条件不能改变的,注意改进操作方法,如在原基础上适当抬升第1上胶轮高度,使书的页张之间浸胶,书背变厚。如加深封面压痕,易于翻开。防止正、倒数第二页未粘牢,减少读者因胶订产品打不开时搓压后随第一页未粘牢而散帖。有些产品跨图置于封二、封三都有图文,与之粘接的书芯又为涂布纸并印有图文,此类产品有时胶订时因订口处有油墨而影响粘结质量,封面易脱落。在印前工艺中安排封二与内文首页、封三与内文最后一页留出侧胶3〜7mm宽的胶订范围,保证封面与书芯粘结牢固。印刷封面使用溶剂型油墨,热熔胶受到油墨中残留溶剂的浸蚀发生变化,易使封面脱落,注意油墨添加剂的使用。对于内文满版印刷光油的胶订产品,由于光油的存在而阻隔胶液对各书帖的粘结效果,胶订成品易产生书帖分离,封面与书芯脱开的质量事故。工艺设计时,需使各书帖相连部分1.5mm左右位置不上光油,以确保热熔胶浸入粘牢各书帖。前道工序没有注意时,胶订时只能采取提高胶温、封面深压痕、提高上胶厚度,给予弥补。对不适合胶订工艺加工的产品如纸张纹路方向不同的书,书脊太厚,上光和厚墨层的彩色布纹纸,纸张太厚的一些高端促销类出版物或商业出版物,涂层厚的涂布纸,书脊太厚而开本过小的等,难满足胶订工艺的活件,经营人员在承接时,应及时向客户提出建议,改为先锁线后胶订等工艺。
三、设备调节中的问题。
1.背胶的厚度一般控制在0.8〜1.2mm之间,胶层要均匀,背胶上得薄影响粘结强度。上胶厚,增加成本。上胶长度应略短于封面尺寸1〜2mm,因为过长,易造成余胶粘积在机械上,易使书背上有野胶及封面不平、破损。并使传动部件发生故障。过短会造成书背、天头、地脚发空,影响书本质量。调节到第1上底胶轮与书芯底面相距超过0.5mm,并使刮胶轮与书芯底面相距1mm,按要求调节底胶轮高度,刮胶轮高度,保证胶层厚度在1mm左右。
2.上侧胶宽度一般为3〜7mm,要求上得越薄而均匀越好,保证热熔胶的流动性,必须温度控制在180℃左右,切忌用背胶作侧胶用,不然会起杠线,影响书本质量。
3.书背的铣削量要根据书帖的厚度,特别要注意书页的折页,防止出现空头现象,铣背深度应为2〜3mm,要使最里一页铣成单页,铣削要平齐。书背不能铣成斜面,否则胶层厚度不均匀并易散帖。打槽深浅不当、槽距不当,应使槽深1.0毫米左右,间距在5〜10毫米之间。热熔胶胶水温度偏低,缺乏流动性和渗透性,粘接不牢,应根据纸质适当提高胶温。热熔胶选型不当,应选择与纸张克重规格相当的热熔胶。对胶订书每班进行拉力试验,防止上胶不实,打槽刀打断等影响粘接效果的事件发生。对贮藏价值高的铜版纸书,应尽量避免使用热熔胶装订工艺,或采用锁线后不铣背只包封的工艺。
4.书芯必须铣槽,并保证槽的深度与间距一致,铣槽质量直接关系到书的胶粘强度与散页、掉页。间距应在5〜10mm,槽深在0.5〜1.2mm,以利于灌胶及提高抗拉力。
5.托实平台位置不应过低或太高,过低时使压力小易使胶层不平而粘贴不牢,应适当升高第二落书平台。托实平台铜夹板夹紧力不应过小或太大,托实平台铜夹板夹紧力不应过小而产生封面侧胶粘贴不牢。托实平台铜夹板夹紧力不应太大产生宽书背,应适当减少。铜夹板与底板间有间隙,易起杠线。铜夹板下部人为磨损,形成上小下大,要对症解决。
四、整改措施
1.书芯克重在80g/m2以上的产品采用新工艺。
2.是否有更好的热熔胶,品管科要对原材料进一步加强控制,提高重视,注意厚辅材料质量。
3.采取走出去学习、交流、提高的方法,并检讨现有操作流程。
4.人起决定因素其余是可以控制的,操作中是否不到位,应加强思想教育,加强责任心。
5.厚材料,胶的质量可以根据材料不同而选用。
6.调节人员是否了解机器的性能,根据产品控制机速,调试到位。
7.操作方法,控制不能只靠检查监督人员、开机人员,要按程序操作到位,控制并经常校对温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