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管理:自始至终贯穿于印刷整个流程
色彩管理:自始至终贯穿于印刷整个流程
1.色彩知识的回顾
人们之所以能够识别色彩,是因为具备了色觉的形成所需要的物理基础,即色光、彩色物体以及人的视觉器官等三个要素,如果这三者缺一,那么都无法形成色觉。
在印前及印刷复制过程中色光主要取决于光源,在色彩学上把色温在5000K以下的光源称为低色温光源,5000 K以上的称为高色温光源。色温低,光的颜色偏红黄;色温高,则颜色偏蓝。在印前设计和排版车间,由于需要对原稿进行扫描、页面颜色设计和创意、图像颜色调整等操作,对照明光的要求较高,而且照明光对显示器的颜色影响也很大,有条件的企业应该将此类车间全部配备标准光源照明。满足印刷业照明标准要求的标准光源是一类特殊制造的荧光灯,称为高显色性荧光灯,在印刷行业的标准光源必须满足两个条件,其一,光源的色温必须达到6500K;其二光源的显色指数应该大于或等于90。
构成彩色物体的颜色基本要素是色相、明度、饱和度,这就是颜色的三属性。色相指颜色的外观相貌与名称,通常所说的“赤橙黄绿青蓝紫”就是不同颜色的色相。明度是指颜色的明暗程度,人眼之所以能看到物体的明暗,是因为物体所反射色光的光量(热量)有差异之缘故,光量越多,明度越高,反之明度越低。色料的颜色的明度则取决于混色中白色和黑色含量的多少。而饱和度也称为颜色的纯度或彩度。光谱色最单纯被认为是最饱和或最纯,某一种光谱色如掺入白光饱和度就减低,同样颜料加入白色饱和度也就降低了。
2.在印前领域中引进颜色管理的原因
在印刷复制中我们经常会提及“颜色的设备相关性”现象,即同一种颜色在两种模式完全相同的不同生产商提供的扫描仪上输入,在显示器上显示出的颜色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同样,在两种模式完全相同的不同生产商提供的打印机上输出,所得到的输出结果也存在着明显的颜色差异,更不用说,在整个颜色复制流程,同一种颜色要在不同的硬件设备间传递,原稿(大多为减色法成色原理,数字原稿页为加色法成色原理)经过扫描、图像处理(加色法成色原理)、最后输出印刷得到印刷品(减色法成色原理)。由于加色法成色原理与减色法成色原理存在本质差异,怎样确保印刷复制过程各自工艺环节颜色的一致性,从而达到控制颜色复制质量的目的,就需要引进颜色管理的概念。色彩管理包括:
1)不同输入设备间的颜色匹配;譬如同一幅原稿以不同输入方式处理得到的颜色。
2)原稿颜色与显示器颜色之间的匹配;
3)输出设备间的颜色匹配;
4)显示器颜色与印刷品颜色之间的匹配;
5)原稿与印刷品之间的颜色匹配。色彩管理就是要解决各种设备间的颜色转换匹配问题。色彩管理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图像在各种色彩空间上的数据转换问题,使图像的色彩在整个制作过程中失真最小。其基本思路是:选一个与设备无关的颜色参考空间,然后对整个系统的各个设备进行特征化描述,最后在各个设备的色空间建立确定的对应关系。
3.颜色管理的步骤
进行色彩管理一般需要经过三个步骤。第一步是Calibration,意思是“校准仪器”;第二步是Charactersation,即是“特性化过程”;最后是Conversion,代表“转换色彩空间”。这三个步骤简称为“3C”。
1)校准,指调校仪器使达到标准状态。所有仪器必须校准后才可使用,确保仪器的表现正常。设备校准是使输入与输出设备利用色彩描述文件,依照各自的特性化曲线制定和描述色彩,是将设备呈色方式作为特征描述的基础。设备校准包括下列几方面:扫描仪校准、显示器的校准以及输出系统的校准等。设备校准后便会产生设备的特性描述文件(device profile)。
一般的扫描仪提供商在推出扫描设备时配备有自己的色彩校正系统,通过这些色彩管理软件,自动进行色彩补偿,有效地解决了扫描图像的色彩失真问题,从而使彩色图像有最佳的色彩效果。操作者可以根据管理软件的提示一步一步完成扫描仪的校准过程。
计算机显示器校准使用内建硬件和软件来校准或者使用内建软件、并用显示器辅助软件来校准。校准步骤:第一、预热显示器,使显示器发光处于稳定状态;第二、设定显示器的亮度和反差,调节显示器灰平衡再现;第三、设定Gamma值,通常图像推荐使用的是1.8;第五、校正白场和黑场;第六、校准Gamma值和灰平衡;第七、保存设置值。
输出系统校准包括:油墨参数设置和分色设置。油墨参数设置是配合后端印刷的重要设置,操作者可以设定印刷时油墨的种类、网点扩大以及色偏等可变因素,并且这些设置只有在色彩模式间进行转换时才发生作用。分色设置提供了控制YMCK四色版输出,譬如黑版生成(Black Generation)、底色去除UCR(Under Color Removal)、灰成份替代(Gray component replacement )、印刷总墨量控制(Total Ink Limit)及底色增益UCA(Under Color Addition)。
2)特性化,指每个色彩输入或色彩输出仪器,甚至彩色物料(例如油墨、墨水等)都有一定的色彩范围或色彩表现能力。此步骤的目的是确立仪器或物料之色彩表现范围,并以“数据图”记录其特性,以便进行色彩转换之用。色彩特性描述文件的工作过程就是把任何输入的颜色信息转换成CIE Lab颜色空间内的颜色。反过来,它能把CIE Lab颜色空间的颜色转换成输出设备的色彩再现空间,色彩特性描述文件的算法思想是实现色空间的转换。
扫描仪特性文件:扫描仪使用者使用色彩管理程序和工业标准的IT8扫描仪色标,校准扫描仪并将此资料储存于电子文件中,称之为“扫描仪色彩特性描述文件”,该特性文件可以确保统一颜色在不同的扫描仪中得到类似结果。
显示器特性文件又称之为软打样,校准显示屏需要色度计或色谱仪,然后,储存此色彩特性描述文档如此能使不同的彩色显示屏在其个别的性能下同步的情况下,完成显示屏与显示屏之间的搭配。
印刷机特性文件:使用色彩管理程序能以印刷过程为特性,色彩特性描述文件能制造一种彩色印刷机或印刷过程,印刷机色彩特性描述文件对屏幕与印刷品的匹配很重要。为得到打样品与印刷品之间的颜色匹配或者不同印刷机印刷得到的印刷品之间的颜色匹配,打样机与印刷机或者不同印刷机间都需要设备的色彩特征描述文件。
3)转换,指仪器与仪器或仪器与物料或物料与物料之间的色彩转换。每个仪器或物料的色彩范围都各有不同,例如彩色显示屏是RGB色彩,而彩色印刷是CMYK色彩。如何在它们之间建立起联系,就是借助于与设备无关的颜色空间Lab完成不同设备间的颜色转换。具体转换过程应用颜色匹配模式(CMM),CMM包含有在颜色转换过程中所用到的所有函数和算法的集合,它将颜色信息从一种硬件设备透过独立色彩空间转成另一种硬件设备的颜色信息,CMM从数据图得到必要信息,从而确保不同硬件设备间色彩显示结果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