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订书背破口的原因及解决方案(上)
胶订工艺具有简单、优质、稳定、高效等优势,因此近年来在书刊印刷行业得到了迅猛发展。但在普及过程中许多厂家却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热熔胶使用的质量问题,并为此付出了很大代价。经过不断的摸索及同行间的经验交流,现使用状态基本趋于正常。
目前,针对胶订生产加工过程中,如何解决常出现的问题、如何确保质量稳定等,均是同行及笔者潜心研究的重点。本文将以“从胶订书背破口谈起”为话题,就胶订生产加工过程中的普遍出现的问题,谈一点笔者的拙见,与同仁探讨,以利于胶订工艺的更加完善。
引起胶订书背破口的主要因素及应对措施
1.封面纸张纸质太差。
“人有一张脸,书有一张皮。”书的封面一定要选用质量好的纸张,但关键在于出书者的选择。
2.封面纸张丝缕方向不正确。
在选用封面纸张时,印刷厂一定要选用纸张丝缕方向与书脊线垂直的标准幅面纸,特别是那些特殊开本、采用联版方式的封面,并尽可能保证天头、地脚对联或首尾相联,保证每个封面纸张丝缕一致。
3.内文书页配装前未压实;每册书印张多、书帖多,书芯配装太松。
内文书页折页后,必须用10mm厚的高密度板随即打捆,使书帖书脊处压实,特别是轮转胶印机折页装置折成的套帖。但应避免打捆长度过长;打捆夹纸板(夹纸板尺寸应大于开本尺寸10mm以上)与书帖书脊处不齐,如图1所示,闯齐天头(A面)、书脊(B面)的规矩边,避免搬运时出现阶梯状。
4.铣槽刀磨损、不锋利。铣槽刀与铣槽底板磨损大,间隙太大,铣削撒裂,胶背松弛,书背厚度加大。
(1)机修人员勤磨铣槽刀;新铣槽刀使用前,先用油石将刀尖倒
R=2mm的圆角。避免刀头过尖,铣槽底部缝隙太小,使沟槽底部注胶不满。
(2)无论是马天尼还是沃伦贝格胶订联动线,随机带的、与铣槽刀相配合铣削的铣槽底板大多是有机板或尼龙塑料板,这类底板韧性差、不耐高温、磨损快。一旦连续生产,前刃口就会因受热磨损,成圆弧状;铣刀头与铣槽底板相对应的沟槽如果缝隙太大(应小于0.10mm),这样铣出来的槽就成了“撕槽”。
①撕槽表面起毛,黏胶不牢,必须常磨、常换。铣背刀也是如此。
②撕槽部分槽根底部呈撒裂状,还连带少许纸屑,撒裂缝隙注胶不满,书页根部黏结不牢。
③撕槽容易造成书背书页松散,书背上胶后厚度增大,俗称“腚大”。处理方法:将铣槽底板换成钢板,在钢板刃口处焊一块与铣槽刀角度(60°)一致的硬度合金条,与铣槽刀形成上下刀,这样的铣削彻底,经久耐用。如图2所示。
5.侧胶胶杠突起,增加了书脊间隙空间。
无论是胶订联动线,还是胶订圆盘单机,刷侧胶都是通过两只铜轮外圆侧面的挤压来完成的,胶订机上侧胶的宽度是两侧铜轮的厚度。由于两铜轮侧面太光滑;两铜轮上胶侧面间距太小;支持两铜轮的弹簧拉力太大,往往在3~4mm范围内没有上侧胶,而在侧胶轮走过的宽度之外,上了一条高低、宽窄不规则的胶杠。解决方法如下:
(1)以容易挂胶为原则,将两铜质侧胶轮外圆进行滚花(菱形花)处理,如图3所示。平行于轴向的滚沟槽,如图4所示。
(2)调节侧胶轮支架顶面刮板与铜轮顶面间隙为零(如图5所示,H=0),并用刮刀清理铜轮顶面受热烧焦的黄胶层。防止铜轮侧面挤压出的胶堆积在铜轮的顶面,随着铜轮不停旋转的离心作用,在书脊4mm处留下一条高低、宽窄不规则的胶杠L。如图6所示。
6.三面刀千斤压板距书脊位置调整不合理。
胶订联动线三面刀随机配合32开和16开的、带燕尾、镶有木板的千斤压板。有的操作人员不做修整,仅按照裁切开本的不同,更换随机附带的两个规格的千斤压板。这样是不妥的,应根据所裁书本的印张(书背厚薄)不同,而选用不同的千斤压板。
信息来源:中国印刷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