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印纸张撕口故障处理
印刷中纸张撕口的故障处理
在平版胶印中,纸张印刷过程中出现撕口可以说是比较常见的故障,在工作中能够及时的判断出故障的原因,并能进行及时的处理,无疑对工作是相当有益的。
实际上纸张撕口并不是很神秘的故障,有心的师傅一般并不会立刻对设备进行调节或对零件进行一些盲目的更换。而是静下心来仔细的考虑,纸张的撕口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一般来说,最为普遍的出现在三种情况下:设备刚刚大修(调试)后;长期固定的印活忽然更换后;还有是在印刷过程中不断的增大的撕口。为什么要对这些情况分析呢?因为不同的情况下,出现问题的原因有明显的不同,这种分析能够帮助我们快速准确的找到故障的根源。然后有针对性的对故障进行处理。
为了讨论方便,笔者将常见的撕口分为几种情况:
1.输纸过程中纸张不平导致。
特点:
容易出现在比较薄纸张的印刷过程中,而且一般撕口比较长,而且经常伴随着套印不准出现。
分析:
对于比较薄的纸张,在机器调节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因为无论是飞达、输纸板还是在其后的纸张传递中,都容易出现这样的问题。
这类问题最常见的原因就是输纸板上的压轮压力过大,导致纸张在行进过程中被碾压出拱,这样在其后的压印和传递中,就难免出现纸张撕口的问题。
处理:
对于比较薄的纸张,在调节过程中,笔者建议,飞达的吹风与吸风都应当适当的降低,直到达到能正常走纸即可,过大的风量会使纸张出现变形。
输纸板上的压轮压力要适当的调轻,并向外略微偏移(成外八字)以求将不平的纸张拉平。
2.纸张的输纸和定位不协调
特点:
这类故障常常会很走极端,比如说整张纸的叼口全被咬牙叼烂,或半排,经常表现的比较严重,而且套印的规矩线偏移是相当严重的。
分析:
这类故障,常常是由于飞达相对于接纸轮的交接时间或飞达与前规的交接时间相对快(俗称下纸快)。当相对位置超前的纸张到达定位位置时,由于已经超过了定位能够补偿的极限,叼口处就会弯曲变形,直到被递纸牙咬到为止。这时候的纸张叼口不是平直的,那么在以后的传递过程中当然避免不了被撕口。
处理:
这类故障的处理只要把输纸的相对角位调节正确就可以了。
3.前规定位位置过于靠后(递纸牙咬纸过大)
特点:
整张或半张的叼口撕裂(间距为咬牙的间距),撕裂程度视叼纸大小不同。
分析:
当前规的定位位置过于靠后,将直接导致递纸牙和以后所有的咬牙叼纸长度增大,这时的纸张叼口很可能无法在相互传递过程中顺利交接(当下一排咬牙进入接纸位置时,张开的咬牙不能避开过大的叼口,或向外传递纸张后的咬牙不能张开足够大的空间让开纸张),而导致将叼口撕坏。
处理:
实际上处理方法很简单,就是将前规位置进行相应的变动就可以了。
然而就是这种简单的故障就常常会由于判断的失误而导致操作者的大麻烦。笔者就见过一例同样的故障,而操作者发现后立刻判断是由于咬牙的不正常交接造成的,结果一遍又一遍的调整咬牙的咬力、调节交接位置。
建议:
当出现问题后,往往判断比处理更重要,当然预防比判断还重要。本例就是由于操作者对前规的不正常调节(超过前规允许调节的范围)造成的(没有人去调,前规一般不会自己动位置的,当然要除了非常特殊的情况)。
另外笔者建议,没有电动调节前规前后位置的机器,一般情况下尽量不要用改变前规位置的方式来调节印版套准。在老式的设备(刻度已经不明显,或由于多次维修而失去作用)上,或倒班的生产中尤其要注意。
4.纸张边缘刚好没有咬牙咬到
特点:
撕口的位置只在边缘2—3公分左右,撕口的长度不大。整张的套印没有影响,但在撕口处附近经常出现局部的套印问题。一般并不是张张都有,出现的频率呈无规律分布。
分析:
这类问题一般出现在印活转换后,尤其当纸张的幅面发生变化后,应该注意。问题出现的根源是,纸张的边缘应当至少有一个咬牙(递纸牙)叼着进入压印区,这样能保证始终在控制中进行传递。当边缘的纸角没有咬牙叼着的状态时,这个纸角就很容易在传递过程中被挂破。
处理:
将侧规适当的串位,保证纸张的边缘尽量有递纸牙控制。同时调节印版的轴向位置。
有的时候也要注意,纸张叼口边缘出现上翘或下趴的情况,也容易出现这样的问题,处理方案是将纸张掉个(无法掉个的纸张,或纸尾也有问题的纸张,可以通过敲纸或柔纸操作使纸张平服)$分页符$
5.牙垫在交接位置时过近或过远
特点:
当牙垫很远时,撕口的长度很短,一般出现故障的时候多是刚刚更换对机器比较“敏感”的纸张后(如比较脆或比较薄的纸张)。当牙垫近时,撕口有时候只有牙垫的宽度,而且长度相当稳定,撕口非常平滑。
分析:
当牙垫距离比较远时,如果印刷柔韧性比较好的纸张,并不会出现撕口的问题,但当遇到机械强度比较差的纸张时,问题就表现出来了。在交接位置的两排咬牙,就向两排钩子,在同时咬纸的瞬间很容易将纸张撕破。而过近的牙垫就好象一组砸刀,纸张在这样的铡刀下很轻易的就会被割破。这种情况经常出现在用久的牙垫突然被更换新牙垫时。
处理:
一般机型都可以用0.2毫米厚的钢条(大约1公分宽、长为牙排宽度)来辅助调节交接位置时牙垫的距离。一般能在交接位置上,两排咬牙能将钢条拉直(牙垫最好有轻微的距离、即钢条呈轻微的弯曲)即可。然后重新调节咬牙咬力。
6.咬牙张开过小引起
特点:
在印刷中纸张出现撕口现象中,这一种原因是最为普遍的。其特点是撕口的纸张叼口长度不大,而且经常会向牙片的一侧翻起(我们也常常将这个现象作为判断是奇数排咬牙还是偶数排咬牙的重要依据)。
分析:
当咬牙的张开大小没有达到要求时(过小,一般过大没有问题),在进入交接线时,不能避开同时进入交接线的纸张叼口,将相应位置的纸张踢破,常常就是这个动作同时导致将纸张撕破的地方翻过来折上。
有两种原因能够导致这种咬牙过低的情况出现。
一种是整排咬牙张开都变小,这种情况,我们要首先考虑的是开牙轴承是否受到损坏?(高点开牙的机器),一般开牙吐块受损的可能不大。
另一种情况是单个咬牙张开过小,这种情况很有可能是由于牙体上的小顶丝被磨秃造成的,另外也可能是牙箍和牙轴间由于长期磨损,间隙变大造成。在实际工作中以上两种情况是经常出现的,有的时候是由于机器的正常磨损造成的,但更多的情况是由于人为加大咬牙咬力导致零件间受力过大,非正常磨损造成的。所以笔者还要再次的提醒操作师傅,正确的对设备进行调节和维护很重要,否则就是给自己添麻烦。
判断:
一台单张纸胶印机的交接次数很多,尤其是四色胶印机,咬牙的排数有时候多得让人头疼,要是一排一排的试可就太麻烦了,即费工,效果还不一定明显。所以快速的判断出故障的咬牙是非常重要的。
长期的工作中,笔者摸索出一些判断有问题咬牙的小窍门。
①如果是链牙的问题,那么出现的频率一定是和链排的排数成正比的。(如果是11排链子的机器,那么出现撕口的纸张和纸张的间隔一定是11或11的倍数)。反过来说,如果要是撕口的间隔是和链排的排数成正比的,那么我们几乎可以肯定有一排或几排链牙有问题。如果断定是链牙的问题后,就干脆费上十几张纸(因为链牙的问题不会影响套印,所以也不会对其他没撕口的印活有影响),在其中的一排上标记上醒目的标记(如白墨),开机印刷过程中目测,就会很快的找到有问题的链牙了。
②如果是滚筒咬牙的问题,那么出现撕口就不会那么有规律了,或者张张都有。但我们发现由于咬牙张开的高度不够引起的撕口,一般都会伴随着窝边的现象,根据窝边的方向我们同样可以进一步将故障的范围缩小。根据经验窝边的方向总是向着牙片的方向。
③如果是很有规律的隔一张,或隔两张出现的,那么我们要首先考虑倍径滚筒了。
④这种由于咬牙张开不够出现的撕口往往伴随着非常不明显的局部套印不准的现象。如色序排列为黑青品黄时,黑青和品黄分别套准,而他们之间有套印不准的问题。那么我们就可以将有故障的咬牙进一步锁定在青和品之间的滚筒上。
综合上面的整个判断过程,实际上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可以很快的凭判断找到故障牙的位置。
处理:
当判断结束后,处理是最简单的过程了,只要将找到的故障牙,相应的整排重新调节就可以了(注意一定要整排的调节,否则这个撕口解决了,由于牙力的变化很可能会将整体的压力施加在别的个别咬牙上,从而导致不久后出现新的问题)。
7.交接时间过长
特点:
一般这种情况在正常工作过程中很难出现,但是在大修或调试后,有时候会出现,其撕口的特点是,有撕口但一般不会有窝边出现(由于纸张都是钩破的)。但有时撕口的形状也不容易和上面的区分。判断时,一般根据出现的可能性,最后考虑。
分析:
当两排咬牙在交接过程中,要共同的咬纸运动一小段,这是为了纸张交接的平稳进行,然后两个滚筒就会向各自的圆周方向分开,如果交纸的咬牙在规定的角位还未将咬牙张开,那么就会出现抢纸的现象。把纸撕坏。
处理:
调节相应咬牙的开牙凸块到正确位置。
8.交接线不在正确位置
特点:
出现的频率不高,一般经常在对相应的咬牙更换或调节后出现,而且如果没有大卸机器的话,一般不会出现在滚筒咬牙上,这种情况出现在链排咬牙上比较多,是由链牙本身的调节和安装决定的(链牙的牙垫大多可以围轴转动,不同的位置经常也可以将咬牙“扣”好,不容易觉察)。出现撕口的地方和链牙张不开的情况差不多,具体判断同上。
分析:
道理很简单,交接不在交接应当处于的圆周切线上,就会把纸张碰坏。
处理:
转动牙垫,重新整排调牙。同时保证咬牙垫在同一个水平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