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焦点新观察 > 正文

终点又回到起点:解放后30年上海造纸业发展历程

日期:2018-06-19 15:43:29 点击:3523次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濒临破产边缘的上海造纸工业获得新生。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在贸易处内设置代理部,收购工厂库存成品。6月1~9日收购天章、江南等7厂新闻纸6152令。


6月9日后由新成立的国营上海市贸易信托公司收购。到8月底共收购22789令,帮助企业解决资金周转困难。第四季度华东工业部与贸易部门商定,由商业部门供应原料向纸厂换纸。化工原料公司也与造纸工业同业公会订立每月以漂粉3000箱(30万磅),换取纸张的合同,为期3个月。


市贸易信托公司与天丰纸厂订立以方块布2400箱(每箱39磅)换取白报纸920令的换货合同,12月,上海市进出口公司向天章纸厂预订新闻纸200吨,向大中华纸厂预订新闻纸75吨,均预付货款总额的55%。


经过短短几个月,上海造纸工厂陆续开工。9月中华制纸工厂更名大明造纸厂,10月人民印刷厂(542厂)出租原日商井上制纸所给新和造纸厂,11月中华制纸一厂改为金城造纸厂,3厂相继开业。当年,已有24个厂恢复生产。经济效益逐月好转,10月份终止亏损,11月起开始盈余。


1950年“二六”轰炸,供电减少,生产又遇困难。停工厂占70%,20%以上工厂陷于半停顿状态,4月份产量仅330余吨。少数资本家有消极行动,有的甚至弃厂去港。海龙、大信、晋丰三厂资方,分别将厂售于中国人民解放军三野后勤部、江西赣县人民造纸厂、江苏镇江大东造纸厂;工人以自觉减薪,部分暂时遣散,整修车间改装设备等积极行动,协助资方共渡难关。


6月电力好转,生产趋向正常。下半年起人民政府对各厂进行加工订货,造纸行业产品遂有更新换代的条件,扭转解放前以生产连史、毛边、海月等纸为主的局面,1950年老品种仅占年总产量的4%,增产道林、白报纸、牛皮纸等品种,大明造纸打字纸,中国水泥公司造纸部水泥袋纸均试制成功。


1950年全年盈余500亿元(旧版人民币)。1家专以制造商品浆的友联木浆厂开业,职工43人,日产机械木浆1吨。1951年纸及纸板产量5.25万吨,为1949年的2倍半。盈余极丰,利润率为33.70%,有的厂利润已经相当其资产总值,称为“难忘的1951年”。与此同时,造纸行业中陆续出现生产关系的变革和调整。


1950年2月三野后勤部以24亿元(旧版人民币)购买老海龙纸厂,经过短期整修于4月运转生产,定名勤丰造纸厂,为部队用纸服务,此为上海造纸工业中第一家公有制企业。年底,中国版纸公司实行军事管制。


1951年3月,天章造纸股份有限公司,积欠客户款为数甚巨,无力清偿,总经理刘季涵与债权人,人民印刷厂、解放日报社等6个单位取得协议,将东厂作抵人民币300亿元,除抵偿订货欠款外,余10亿元作为私股投资,占全部股份360亿元之2.78%,双方签订草约,改组为公私合营利华造纸厂,由华东工业部于3月10日派员接办。


1952年10月天丰造纸厂没收反革命分子股份后成为公私合营。造纸工业的公有制成分逐步扩大。1951年,国家行政机构采取措施,缓和上海纸张紧张情况,打击纸商投机外流的行为,对私营造纸厂第四季度生产作了安排。


新闻纸全部由中百订货,新闻纸以外的薄纸,中百订购70%,其余30%由纸厂在纸交易所自销,黄板纸全部由中百包销。对于30%的自销部分,亦由纸交易所掌握分配给“专业彩印业、铅印业、文教用品业、纸盒业、卷烟业”等6个用纸行业。自销虽然仍旧存在,但是已经在国家控制之下进行分配。政府安排任务,已从加工订货发展到初步包下来的阶段。私营纸厂的生产开始纳入国家计划轨道。


1952年3月“五反”运动开展,7、8月定案,核定私营造纸厂30户违法所得应退金额为550万元,占全市私营工业退财总额的3.36%。“五反”后,订货检查加强,资本家认识到不改变生产关系企业经营难以完善。


1953年,中和等15家造纸厂联名申请公私合营。1954年产品由商业部门全面包销。1954年1月5日江南纸厂与益中纸厂合并,并批准为公私合营。4月1日宏文纸厂批准公私合营。接着中泥、大明、中和、华丽等厂先后批准公私合营。由上海市第二轻工业局领导。


10月25日上海造纸工业公司成立,确定为一级管理机构,领导勤丰、中版、利华、天丰4家公营纸厂。翌年5月21日市二轻局将江南总厂、分厂、宏文、中和、大明、华丽等6家纸厂移交上海造纸工业公司领导。


10月1日其余24家私营纸厂经政府批准成批实行公私合营。采取单独合营为主,合并合营为辅两种形式。职工在百人以上,管理机构较齐全者单独合营,有海龙、光中、国丰、合众、上海、宝山、大沣、中国、天章、大中华等10厂,职工在百人以下的小厂,有大公、永安等14家,并为6个单位。建中造纸厂机器修理部并入大明纸厂修造部,成立独立经营的建明机器修配厂。


上海私营造纸厂经济类型转变概况表

☟☟☟

厂名

原厂名

批准日期

转变日期

转变方式

转变类型

职工人数

首任公方代表

委派机关

附注

勤丰造纸厂

海龙造纸厂

1950.2

1950.4

收购

国营

130

陶茂林

三野后勤部

1952.4从部队移交地方,由华东工业部领导

中国版纸公司


1950.12

1950.12.30

军管



马明



利华造纸厂

天章东厂


1951.3

以资产抵负债

公营


马明

华东工业部

1957.1.转为国营

天丰造纸厂


1952.10

1952.10

没收反革命股份

公私合营


韦明

华东工业部


江南造纸厂


1954.1.5

1954.2.1

个别合营

公私合营

580

佘坤容

中共普陀区委

带益中纸厂合并合营

宏文造纸厂


1954.4.1

1954.7.1

个别合营

公私合营

300

孙五美

中共徐汇区委


中国水泥厂造纸部


1954.5.22

1954.6.1

个别合营

公私合营

143

刘月林

江苏南京委派


中和造纸厂


1954.8.7

1954.11.1

个别合营

公私合营

204

谭宝泉

上海市轻工业局


大明造纸厂

中华制纸一厂、二厂

1954.8.7

1954.11.1

个别合营

公私合营

305

李学源

江宁区委


华丽钢版

纸厂


1954.8.7

1954.11.1

个别合营

公私合营

173

秦奇松

上海市轻工业局

1955年全业合营时并入益华、竟成两厂

海龙造纸厂

(由华章纸厂改名)

1955.7.12

1955.10.1

全业合营时单独合营

公私合营

167

吉茂华

上海造纸工业公司


光中造纸厂


1955.7.12

1955.10.1

全业合营时单独合营

公私合营

140

严文勇

上海造纸工业公司


合众造纸

(永安第一造纸厂)

1955.7.12

1955.10.1

全业合营时单独合营

公私合营

152

李法卿

上海造纸工业公司


上海造纸厂


1955.7.12

1955.10.1

全业合营时单独合营

公私合营

131

张锦良

上海造纸工业公司


大洋造纸厂


1955.7.11

1955.10.1

全业合营时单独合营

公私合营

158

李瑞坤

上海造纸工业公司


宝山造纸厂


1955.7.12

1955.10.1

全业合营时单独合营

公私合营

176

吴健源

上海造纸工业公司


天章造纸厂


1955.7.12

1955.10.1

全业合营时单独合营

公私合营

437

李激青

上海造纸工业公司


中国造纸厂


1955.7.12

1955.10.1

全业合营时单独合营

公私合营

194

陈国珊

上海造纸工业公司


大中华造纸厂


1955.7.12

1956.10.1

全业合营时单独合营

公私合营

499

李斌

北郊区委


国丰造纸厂


1955.7.12

1955.10.1

全业合营

单独合营

公私合营

108

陈炎生

上海造纸工业公司


万利造纸厂

(沪江造纸厂)

1955.7.12

1955.10.1

全业合营时单独合营

公私合营

250

高立本

上海造纸工业公司

合并大公造纸厂

神州造纸厂


1955.7.12

1955.10.1

全业合营时单独合营

公私合营

272

黄克俭

广海造纸工业公司

合并永安造纸厂

标准造纸厂

(荣丰造纸厂)

1955.7.12

1955.10.1

全业合营时单独合营

公私合营

142

万兴

上海造纸工业公司

合并新和造纸厂

华孚新造纸厂


1955.7.12

1955.10.1

全业合营时单独合营

公私合营

166

徐伟雄

上海造纸工业公司

合并华安造纸厂

勤工造纸厂


1955.7.12

1955.10.1

全业合营时单独合营

公私合营

412

孙久礼

上海造纸工业公司

合并立成(即兴业)联大两厂

建明机器修配厂


1955.7.12

1955.10.1

全业合营时单独合营

公私合营

74



建中筹备处,大明机修部合并组成


造纸工业全行业合营后,全归上海造纸工业公司领导。公司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统一采购原材料,合理安排品种到机台,充分发挥各机台的特点,促使生产和技术经济指标达到良好状态。1956年国家投资425万元,有计划地进行技术改造,当年修复8台闲置纸机,并改两班制生产为三班半制,产量遂迅速增长。


1956年纸及纸板产量12.16万吨,比1955年增长42.4%,品种不断增多,1956年经常生产的品种有64种,以造印刷、书写、包装等用纸为主。中泥造纸厂用废木料生产硫酸盐木浆,以100%自制硫酸盐木浆代替进口牛皮木浆制造水泥袋纸获得成功,为国家节约大量外汇。


在各种品种中高级印刷书写纸占13%,中级印刷书写纸占30%,包装用纸占37%,建筑用纸占8%,工业技术用纸占8%。打字纸、涂料纸、印刷纸、牛皮纸、白板纸等均在全国同行中领先,出口国外受到好评。


1957年建立了造纸机械修配厂,作为全行业的机器设备大修理及备件制造中心。1957年纸及纸板产量达到14.11万吨,比1956年又递增16%,为1949年产量的7倍,占当年全国机制纸总产量的16%,提前1年2个月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纸及纸板的产量任务。


1958年1月根据工业管理体制的改变,上海市造纸工业公司及所属造纸厂、修理厂等共26个单位由国家轻工业部造纸局下放上海市轻工业局领导。


1958年全国出现“大跃进”势头。为发挥设备潜力,提高产量,减轻劳动强度,促进生产发展。上海造纸工业掀起了以机械化、自动化、连续化、管道化(以下简称四化),新工艺、新技术(以下简称二新)为中心的技术革新与技术革命(以下简称双革)群众性活动。


1958~1960年共实现革新项目3540项。其中带有行业性意义的69项。“二新”、“双革”结果,把上海造纸工业机械化程度由1959年的54%提高到1960年的69%,有1404人由原来手工操作转化为机械化、半机械化操作,节约劳动力909人。革除了历史遗留下来的扛、抬、背等笨重体力劳动。


1958年,江南、利华等纸厂在“双革”中试用锥型除渣机,对草浆的小节点去除力很强。利华厂采用50%漂白草浆制造单面胶版纸,为草类纤维制造好纸闯出了途径。新工艺、新技术的创造和发展,扩大了产品品种。


1958年以前的9年共试制成功新产品35种,生产品种共60多个。1960年底产品品种已达120余种。从而加强了出口能力。1957年出口纸张15000吨,至1960年扩大到23000吨。


但由于“大跃进”中严重违反客观经济规律,盲目追求产量,造成产品质量严重下降,纸张水份步步上升。有的厂生产的薄纸水份高达15~20%,箱板纸水份高达30%以上。各类纸张还普遍出现了“黑”、“粗”“厚”的状况。


这些低劣的纸张,不仅造成各厂自身经济上损失,也造成社会上的严重浪费。同时由于车速不断加快,纸机超负荷运转,时常发生断轴事故,应修不修,带病运转,导致事故频繁,运转率低。


1958、1959两年全业平均每天每台纸机运转时间不到20小时,大大低于1957年的22.5小时。烘缸锅炉等压力容器,也在超负荷情况下运行。上海、华孚新、大明、勤工、合众、光中等厂因锅炉事故停产达3000小时。


失却控制的发展,造成了严重浪费,1959年用浆量比1958年上升4919吨,1960年又比1959年上升327吨。成本大大超支,可比产品成本1958年比1957年上升0.58%,1959年比1958年上升3%,1960年又比1959年上升7.95%。全业利润减少。1958年全业利润为4543万元,1960年利润仅2710万元。部分厂还出现亏损情况。1960年7月有8个厂亏损60余万元。


1961年开始,根据压缩工业战线,合理安排生产的方针,制订年产纸13万吨的计划(年终完成13.06万吨)比上年下降40%,全业75台抄纸机停开20台,停停开开6~7台,正常运转的48台。


9月份光中、天丰、上海绝缘纸厂等3个厂全部停产。为克服造纸原料严重紧缺的困难,宝山纸厂,由厂长带领部分工人赴江苏镇江与正在建设中的镇江制浆厂协作,临时生产部份苇浆,支援上海。其他停产厂的职工(除部分技术工人外)分别调往湖州、松江等原料基地或至崇明参加围垦。


1961年湖州、松江两厂共供浆15000余吨。1962年松江县属光荣纸料厂被接收为上海造纸工业公司领导的制浆厂,翌年2月增添两台蒸球,生产亚硫酸盐草浆,年产可漂草浆9000吨左右,利华、江南、大中华(今新华)等厂,加强制浆技术设备改造,提高自制草浆的质量,1961年12月利华厂正式生产净制草浆,日产从开始时的6吨,提高到1963年底的20吨左右。


1962~1963年两年共生产净制草浆4000吨。其中3500吨配用于出口产品。江南厂在1962年冬新建草浆处理流程,生产漂白草浆抄造书写纸,到1965年漂白净制草浆年生产能力已达5000吨左右,9月份,设立中泥纸浆厂,利用废木料制造硫酸盐木浆,10、11、12三个月生产硫酸盐木浆1953吨。迨1965年底上海造纸行业已拥有两座专业制浆厂,年产纸浆18000吨左右,实现上海无专业纸浆厂零的突破。


上海纸品复制厂1960年11月由上海市文教用品工业公司移交上海市造纸工业公司领导。1961年6月又有文化纸品厂、中国标准纸品厂、公信帐簿印刷厂、良益纸品厂、上海绝缘纸厂等5个厂划归造纸工业公司。


1962年7月马江晒图纸厂(今感光复印纸厂)归口造纸工业公司,壮大了加工纸生产能力。60年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国防工业、无线电仪表工业的发展,许多自动化记录仪器需要各种技术加工纸的配套。国家科委、中央轻工业部确定上海组建技术加工纸中间试验工厂。


上海市也把技术加工纸作为“上海18项新技术”之一。由华丽铜版纸厂厂长孟宪荣负责,组织筹建工作。1963年11月1日筹建处提出“组织技术加工纸中间试验工厂”计划任务书。


1964年2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委员会批复同意,并提出试验完成后转为年产1000吨的技术加工纸生产厂,投资270万元,定址青浦县朱家角镇。1965年5月,征用土地9.428亩,开始建厂。定厂名为地方国营朱家角造纸厂(今三五纸厂)。


1966年竣工投产。生产力、光、电、热、化学等类型技术加工纸,为军工科研生产服务。至1985年,即先后试制投产了国家紧缺的37个新品种,军民用户,遍及全国。


1965年8月23日上海造纸工业公司将文化纸品、良益、中标、公信4厂划归上海市文化体育用品工业公司领导,同时,接收经过上海技术局投资进行技术改造的现代记录纸厂(今天章记录纸厂)作为生产记录纸的专业工厂,并与中标厂对调厂址。该厂拥有独占优势的绘图、照相和制版等人才。


上复、马江、记录纸厂的划入,为上海造纸工业发展加工纸聚集了设备与力量。1965年底全业有24个造纸厂,2个制浆厂(年产纸浆18000吨),连同各厂自制浆,合计年产纸浆7.5万吨左右。浆纸不平衡状况有了明显改善。


1965年国家分配给上海造纸工业的商品浆减少到27%,73%的纸浆(包括生打浆)由本行业自行生产或采购。华丽、上复、马江、朱家角(三五)等5个加工纸厂,年产加工纸约5000吨。经过数年调整,上海造纸工业已形成浆、纸、加工纸生产一条龙雏形。


1961年在设备长年失修的情况下,利用开工不足的有利条件,认真进行行业性的设备大检修。并根据机台性能和特点,采取保证重点,和择优安排生产的原则,既减轻了原料压力,又扩大了出口产品,产品质量也有很大提高。打字纸在中轻部的“全国名牌产品选拔赛”中名列前茅,被评为八大优胜产品之一。


1961年全行业不仅完成中轻部下达的14450吨出口任务,而且通过扩大机台增加出口品种的措施,还完成地方出口任务9825吨,全年出口交货总量25874吨。是年,还试制成功外文版毛选专用布纹纸、高压电力记录纸、水彩画纸等14项新产品。


从1961年起,还有计划地对全行业的打浆设备进行改造,较好地解决了全业长期存在的打浆与抄纸不平衡状况。神州造纸厂使用大型封闭式螺旋浆机后,每天打浆能力相当于4台250公斤荷兰式打浆机,节电75%、占地节约56%。在全国造纸工业技术成就总结会议上得以推广。


是年,还耗资36万元,对循环不良、制浆能力差的全业165台荷兰式打浆机中的82台进行了技术改造,提高打浆能力50%,使生产水平不断提高。经过1961~1963年有计划有步骤的设备维修工作,迨1964年全业已修复失修设备近千台,在此基础上建立记录卡等“四落实”设备管理制度,设备事故大为减少,8月份纸机平均运转时间已达22∶24,接近1957年22∶30的水平。


1965年大力发展高频疏解泵,首次生产40多台,为进一步改善落后的打浆设备摸索了经验。当年全业有7条流程采用高频疏解泵,大大提高打浆效力节约了占地面积,节约了电力。经过几年调整、更新、充实等举措,纸张产量、质量、品种都有很大提高。1962~1965年的4年中纸及纸板产量以每年平均12%的速度增长。


1958~1965年,上海造纸工业系统工厂企业变动比较频繁,在不断调整中前进。


崇明浆厂设备安装后,因芦苇原料没落实未生产就撤销了该项目;标准造纸厂开始并入中国版纸公司,1965年又分开独立经营;大沣造纸厂初并于破布加工厂、金属丝布厂、时光拉丝厂合组成的上海造纸铜网厂,1965年又分立;上海纸品复制厂1960年11月从文教系统并入后,1965年又划归文体系统,不久再划入造纸系统;上海绝缘纸厂从文教系统划入不久,即在调整中关闭;文化、中标、公信、良益、中国晒图行1961年6月从文教系统划进,1965年8月23日重新划归文体系统。


1966年1月大明造纸厂分厂与总厂分立,成为独立经济核算单位,定名为江明造纸厂。4月1日成立上海市造纸工业研究所。经过这段时间的调整发展,上海造纸工业的生产日趋正常,物质技术基础和生产能力逐步有了增强。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上海造纸工业刚恢复正常的生产秩序再次被打乱。生产下降,事故频繁,7、8两月发生伤亡事故189次,比上年同期130次(无死亡事故)增加45%,3季度又发生一次死亡事故。


1967年1月24日造反派对全业所有单位的领导实行全面篡夺。之后,部分厂接踵发生武斗,7月份江南厂发生两派武斗和冲厂事件,有100多人离厂“避难”,脱离生产42天。8月,人民造纸厂发生绑架人质,全厂停产6天半,同月大明纸厂停机62天,利华厂厂内发生激烈武斗,全厂停产一星期。


宝山造纸厂8月7日发生武斗后,于8月26日和12月1日又连续2次爆发武斗,是造纸行业中武斗停产次数最多的一个厂。不断的停产事件造成重大损失。1967年的产量比1966年减少14351吨,下降7%。


1968年1月29日上海市造纸工业公司革命委员会成立。10月份,造纸、木材两公司合并,成立上海市造纸木材工业公司革命委员会。1967~1971年的5年中,生产始终不稳定,年产量长期徘徊在20万吨左右。5年中平均年产量205635吨,低于1966年的208691吨。平均下降0.9%。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荒谬的批判所谓“束缚生产力”的“管、卡、压制度”,使企业管理全面破坏,无政府主义盛行,各班操作自行其是,造成质量下降,纸机失修等严重恶果。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通过拨乱反正,恢复了正常生产秩序,并对全业主要设备63台造纸机进行了普遍调查,其中有46台必须大修,占73%。


1977年上半年修复19台。利华厂2号机大修后,生产效力提高10%,质量好转。8月份,经中央轻工业部批准,上海拨款327万元,宝山厂3台纸机进行改造,日产量从改造前12吨提高到25吨,品种从单一牛皮纸发展到卡纸、板纸等10个,利润从每月4万元增加到20万元。学大庆、办大庆式企业推动各厂重新健全管理制度,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的各级责任制普遍建立起来。全业产品质量有显著提高的占12%,稳定的50%,波动的30%,差的下降到8%。


1978年7月造纸木材两公司分开。成立新的上海市造纸工业公司,郭忠实任经理。同年10月虹口造纸厂考虑外销市场的需要,恢复原厂名神州造纸厂。翌年3月,百年老厂——天章造纸厂恢复老字号,同时期恢复老厂名的有宝山(武夷)、国丰(沪光)、大沣(沪新)、万利(东风)、中国版纸公司(红卫)、华丽铜版纸厂(上铜)、宏文、大明、华伦等纸厂。


关注与调查(可多选)

您最关注什么类型的绿色低碳包装?

  •   绿色印刷纸包装(13)
  •   轻量化纸包装(9)
  •   代木重型纸包装(7)
  •   绿色纸塑包装(8)
  •   轻量化塑料包装(7)
  •   易降解塑料包装(8)
  •   竹塑包装(6)
  •   负排碳包装(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