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市场风景线 > 正文

成就百年基业:反思中国民营企业破产倒闭的原因

日期:2015-03-27 08:34:01 点击:3454次



如果一切顺利,中城集团应该在2015年上市。谁也没有想到的是,1月25日,这家在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位列第242位的温州最大的建筑企业,被浙江产权交易所挂牌拍卖100%股权。在瓯海法院受理的中城集团递交的破产重整申请书显示,目前中城集团账面资产总计10.6亿元,负债13.8亿元。

风光不在的中城集团,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何这家温州建设行业首家拟上市的企业,在短短的4个月之后便走向破产困境?

事实上,近年来民营企业屡屡发生破产事件,一些行业则更是处于水深火热的破产倒闭潮之中。比如说在印刷包装行业,仅江苏、福建、广东三地便有44家破产倒闭民营企业。而作为民营经济最发达的浙江省,其破产企业的数量更是逐年上升。浙江省高级法院2014年公布的数据显示,受理企业破产案件346件,审结269件,同比分别上升145.07%和265.79%。破产企业债务总额达到1595亿余元,比2012年的243亿元增长了近6倍。

同样作为民营企业活跃的温州市,在2007年至2012年间,温州全市共注销企业22481家、被吊销营业执照的企业25213家。这些仅仅是国内各级法院审结的有据可查的数据,而没有走入司法程序,悄悄自生自灭的企业破产数量更是惊人。中国政法大学李曙光教授经过大量调研曾得出一个破产企业数据,全国每年约有75万到80万家企业退出市场,而在每年70多万家退出市场的企业中,只有约2000家通过司法程序破产。

民企甚至是一些曾经名声如雷贯耳的民营企业,为什么会走向破产边缘?《中国民商》记者采访了相关企业、专家等各界人士,梳理民企破产案例,探询民企破产背后的问题所在,以及那些号称“打不死”的民企生存之道。


破产边缘的企业家

被逼上破产边缘的不仅是中城集团,2015年2月3日,广东惠阳印刷大王陈金水跑路。令其名声大噪的倒不是工厂倒闭本身,而是陈金水一家50人组团跑路。

事实上,面临破产的民营企业,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跑路的老板多。比如中山市齐科照明老板在企业面临破产之时,抛下员工跑路。深圳利和丰科技同样因破产严重拖欠工资,抛弃公司一走了之。东莞永兴电子和中山市华亮灯饰的老板跑路之时,更是将家属全部带走。

破产的老板们,空留下一堆烂摊子甩给政府和债权人。那么,破产企业老板压力究竟有多大?以至于抛家舍业跑路而去?如果说有一个人能够代表企业老板被逼至绝境的凄凉,则非史玉柱莫属。

1997年1月,巨人集团经营危机出现,被逼向破产边缘。史玉柱后来在回忆这段经历时,形容自己当时犹如一头困兽,甚至有过一死了之的想法。他说,“那个时候企业非常困难,公司里账面上资金非常少。”

史玉柱当时的选择只有两个,一是破产,二是拖着。史玉柱后来说,破产,政府是不会同意的,因为巨人当时的知名度是非常大的。如果巨人破产,那对珠海的投资环境是有很大影响的,我们跟政府官员谈破产,政府不同意,说破产的事不能谈。因此我们后来就没有走破产的路,但是我们也救活不了,就说拖着吧,也只有这条路了。

史玉柱将拖着作为处于破产边缘的巨人集团最后的生存之路,实际上有当地政府不想让其破产影响大局的考虑。不管怎么说,后来的史玉柱还是通过脑白金东山再起了。

但并不是每家企业都有史玉柱的幸运,能够东山再起,更多的企业则在破产之后销声匿迹,从此商场中再也没有曾经的辉煌了。

另一个被破产边缘逼至绝境的企业家,则是太子奶创始人李途纯。这家曾经风光无限的民营企业,拐点发生在2006年,据中国乳业年鉴的公开数据显示,太子奶在2006年销售收入只有11.757亿元,下降约34%。当时的李途纯在年终看到销售数字时,仅说了一句话,“我真该好好反思一下!”

但李途纯实际上并没有过多反思,被资本架上战车的太子奶,再次进行了犹如大跃进式的疯狂扩张之路,在销售仍然不见起色的情况下,大笔资金投入在全国各地建设生产基地,进一步加重了太子奶的资金压力。疯狂投资并不能够在短期内见效,庞大的资金压力使得企业得到的结果,就是太子奶资金链条断裂,企业资不抵债,李途纯锒铛入狱。

创始人的离去,企业几生变故,太子奶不得不面临进入破产边缘的境地。后经政府相关部门协调,各方资金涌入,拯救了没有了李途纯的太子奶。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接近太子奶高层的知情人士告诉本刊记者,那时候李途纯已经明显感觉到企业已经失控,账面上太子奶其实已经破产了,但李途纯的个性不允许他承认企业经营失败。最后李途纯入狱,本质上也是被企业面临破产的困境逼得乱了方寸,发生了一些不该发生的事情。

面临破产困境的民营企业家们,被逼至绝境之时,实际上真的是什么事情都干得出来。通过相关人士介绍,本刊记者联系上一位民营企业家于宏(化名)。这位企业家曾经在北京地区做粮油生意,最风光的时候据说粮油生意可达年销售额近12亿元。现在他的企业已经破产倒闭,目前以入干股的方式,和几个朋友共同加盟了一家着名的连锁酒店为生。

在位于朝阳区的这家连锁酒店里,本刊记者见到这位企业家。于宏来自于河北省一个偏僻的小县城,15岁来到北京闯荡。曾经在建筑工地干过小工,1982年起,他在一个亲戚的介绍下,进入一家粮油公司工作。从此接触到粮油市场,随着对市场的逐渐熟悉,三年之后,和家里的亲戚一起开了个小粮油店,从此当上了老板。

于宏告诉本刊记者,破产对于他而言,是从来没有想过的事情,也不相信自己能够遇到。他说,“小200人的一家公司,说没有就没有了,年销售额十几亿,兴盛时仅仓库就有20来个,粮油堆起来像小山一样,谁也没有想到说破产就破产了。”

连于宏在内,7个合伙人至今还没有缓过劲儿来。于宏说,“最黑暗的那段日子,有一个合伙人喝农药自杀了。实在是没有办法,几十个人天天追着你要债,把所有的东西都卖了,连个零头都不够。眼瞧着人把家里的东西全部搬走,真是家破人亡。”

也正是因为其中的一个合伙人自杀身亡,才让其他的6个合伙人躲过了一劫,债权人并没有再逼他们,而是告到法院,起诉公司。因此,说到破产老板跑路,虽然于宏并不赞同,但是他理解跑路老板的心情。他说,“要是有一点办法,谁也不会让企业破产,银行贷不上款,甚至到最后连高利贷都没有人借给你,心情绝望到了极点。”

最终,于宏的公司在法院走了破产程序,正式关闭了公司,但仍然有一些债务并没有还清。6个人和债权人签署了还款协议,但仍然会时不时遭到追债。在随后的近五年时间里,于宏东躲西藏,后来一个朋友看他可怜,让于宏在朋友开的酒店里入了点干股。于宏说,“实际上就是看以前的朋友情谊,我以前让他赚了不少钱,现在他还我的人情,给了我一条活路,解决了生计问题。现在酒店的生意还算不错,我想挣点钱后,再加盟一家,先把债还清了,才能够光明正大的做人。”

于宏说,如果酒店生意维持现在的红火,按照每年的分红,他还有6年的时间,就会把债务还清。


缘何走到破产这一步

在走在破产边缘的公司中,经营额动辄上百亿的公司很多。那么,这些企业都发生了什么事情,以至于使得发展快速的企业走向了破产的困境?

依于宏的例子观察,他在后来的反思中,认为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没有看清市场,一直想着要扩张,最终大量的投资拖垮了企业。

在北京郎润企业咨询有限责任公司首席策略师丁松年看来,这就是企业家在经营过程中,难以抵御内心欲望中的快速发展所致。他认为,任何一个企业家都有将企业做大的野心,但野心和理性结合得好,就成为理性,野心和盲目在一起,就变成了欲望。

面对市场时的清醒意识,却是很多民营企业家都缺乏的素质。于宏告诉本刊记者,在他所经营的粮油公司最好的时候,连点钱的会计都不够用,看着财务报表上十几个亿的数额,怎么扩大生产,怎么占领更多的市场,是他们共同的想法。他说,“如果那时候能够保留些利润加强公司实力,而不是为了攻占市场去银行贷款,贷不到款就借高利贷,就不可能有那么大的损失。市场瞬息万变,今天生意好,明天生意可能就不好,做企业的人,不能只想着市场一直好下去,对于危机要提前想到。”

于宏的反思,实际上就是控制民营企业家的欲望。华人首富李嘉诚对此有深刻理解,曾经有人问过他,为什么你的公司一直长盛不衰?李嘉诚的回答是,“我经常反思自问,我有什么心愿?我有宏伟的梦想,但我懂不懂什么是有节制的热情?”

有节制的热情,就是看清市场实质,不能被市场所诱惑。

民营企业家走到破产边缘,第二个原因就是好大喜功。比如说,史玉柱的巨人集团险些破产倒闭,首要的导火索就是盖巨人大厦,这个被史玉柱称为自己一生痛点的大楼,从一开始的18层,最终被史玉柱不断加码,变成72层,立志成为全国最高的建筑。但当时史玉柱只有1亿多元投入大楼建设,这笔资金在1993年可称为巨款,但随着楼层不断加高,最终巨人大厦资金告急。史玉柱为盖高楼,不得不把公司所有的资金调往巨人大厦,最终导致资金链断裂,险些破产倒闭。史玉柱为此背负数亿债务,于1997年败走珠海。

另一个好大喜功的例子,是发生在2015年雷迪森广场酒店破产倒闭案例。据了解,雷迪森广场酒店当初土地出让时的规划是建三星级酒店,后来才按照投资人的意见,改为按五星级标准建设。盖一座三星级酒店,仅花费资金6000万元,而改建为五星级酒店的建设成本为3.6亿元,以至于经营4年后,给企业造成沉重的财务负担,仅借贷产生的利息就超过了1亿元。市场形势欠佳又使得经营乏力,最终导致酒店破产。

丁松年认为,狂热的投资与好大喜功,仅仅是企业进入破产边缘的表面现象,实质上是民营企业家对自身没有清晰定位,最终导致错误判断市场形势,才将企业拖入破产边缘。他说,“比如说爱多,或者是巨人集团,两者资金链条断裂,深层次的原因都是没有对市场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和判断,没有看清市场发展规律,仅仅出于自身利益驱动或者是盲目的对市场的判断,做出了错误的决定。”

南开大学民营企业研究室主任李亚告诉本刊记者,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规律,但往往在一些市场周期虚热的背景下,民营企业家获得成功相对来说太容易了,这就会为企业家的激进造成影响。比如说,一个产品火了,那么企业家的第一个反应往往是加大投入,而不是分析为什么这个产品会火,它火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这就导致了企业家在市场面前并没有掌控感,而仅仅为市场表面现象所迷惑。在此情况下,企业家盲目投资的结果,就有可能成为无法抵御未来市场上出现变化时的危机,很多民营企业都是在此种情况下破产倒闭。

并且,民营企业家往往缺乏核心竞争能力。李亚表示,市场产品的竞争,说到底就是核心竞争力的比拼,但有些企业家缺乏核心竞争力的意识,同时,忽视了企业发展战略。这就造成了迷失,企业赚了钱,到底往哪里投?企业家在此方面是缺乏长远眼光的。


避免破产的三妙招

从失败中寻找经验,这往往是伟大的企业家都会去做的事情。

万向集团董事局主席鲁冠球对此有深刻理解,他说,企业在顺境时,最容易得意忘形,因此,成功有时可能是最大的危机。而在逆境时,化解危机倒是最好的学习和成长,一定要增强信心,不可忙乱。他甚至认为,企业发展速度越快,对企业的危害可能越大。这是与一般民营企业家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

事实上,从企业的成功中看到失败的危机,这就是鲁冠球的逆向思维方式,从破产的企业中寻找经验和教训。比如说,美国最大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德尔福申请破产的事情出现后,鲁的第一个反应就是体味到市场竞争的残酷。他专门为此召开了集团高层会议,提出了“调整、完善、提高”的思路,提出的要求就是“万向集团要远离虚荣、休养生息、提高素质、积累力量。

在会上,鲁冠球面对着集团上下近百名中高层干部说,“万向的发展太顺利了,碰到的问题太少了,从管理层到普通员工,自豪感越来越强,危机感越来越弱,这样下去是非常危险的。”

随后,鲁冠球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砍掉和公司发展方向不一致的项目,集中资金发展主业。这个决定也成为避免企业走入破产边缘的第一个妙招。万向集团因此收回大量资金,并在后来的市场萧条时期,通过大规模的生产创造极低的边际成本,在其他企业亏损甚至破产倒闭的时候,万向仍然能够保持利润,最终度过市场危机。

第二招,就是企业拥有核心优势,这一点比占有市场份额更重要。丁松年认为,市场表象的红火,往往会误导企业家决策,这就需要抵御住市场诱惑。任何一家企业,如果没有核心优势,或者没有对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准确的定位,那么在市场危机到来之时,往往是最先倒闭破产的企业。比如说,爱多集团,在生产VCD时,核心零部件基本上全部来自于进口,也就意味着产品是组装出来的,当其他企业也在用组装方式占领市场时,价格战就不可避免。他说,“最终行业企业都没有较好的利润保证,根本的原因就是没有核心竞争力。”

丁松年表示,核心优势事实上就是企业的经营模式,任何一家企业的经营模式,基本上是围绕着企业的产品而形成。那么,有些民营企业家往往会谈他的企业经营模式是什么,但没有考虑到,没有一个在市场上有核心优势的产品,任何经营模式都只是镜花水月,根本不能抵挡市场的冲击。

建立完善的决策机制,是企业避免走入破产边缘的第三个妙招。李亚认为,决定一家民营企业能否快速健康发展的要素,是具有完善的决策机制,但这一点在许多民营企业里却非常少见。在民营企业家看来,企业就是他的,企业就应该是他一个人说了算,一言堂现象往往在这个时候频繁出现。他说,“作为企业中层管理者,拿人钱财替人服务,如果老板决定了的事情,哪怕再不符合市场规律,那么反对的结果也没有丝毫意义。这是在许多民营企业中都普遍存在的现象。”

史玉柱的巨人大厦从18层盖到72层,为什么没有人去规劝他?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史玉柱在企业的影响力太大,过往的成功也导致他在那时容不得不同意见出现。李亚说,现在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已经不是依靠企业家的个人魅力去领导一个企业的时代了,尤其是民营企业家,更需要一个完善的决策机制,否则很容易失控,企业发生破产倒闭情况的几率也大大增加。

在丁松年看来,导致民营企业破产倒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资金链断裂,但这又往往和企业家对市场的判断有关。比如说有的企业家多元化发展,这到底好不好?现在学界是有分歧的。

但有一个现象是,专做主业的企业,很少有破产的情况发生,这就说明了专业性的优势。“专业性也就意味着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存在,如果再加上完善的决策机制,这就为企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最大程度上避免了企业破产倒闭的情况发生。”丁松年最后说。


关注与调查(可多选)

您最关注什么类型的绿色低碳包装?

  •   绿色印刷纸包装(13)
  •   轻量化纸包装(9)
  •   代木重型纸包装(7)
  •   绿色纸塑包装(8)
  •   轻量化塑料包装(7)
  •   易降解塑料包装(8)
  •   竹塑包装(6)
  •   负排碳包装(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