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印刷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上)
从传统印刷到桌面出版(DTP)以至如今的CTP与数字印刷,印刷行业经历了一个不断变革的过程。不过,无论印刷行业如何变 革,人们关注的无非是图文信息的传递与再现。因此,对图文信息再现的质量进行评价,并采用有效的手段进行质量检测与控制,始终是极其重要的内容。那么,当印刷行业从DTP、CTP到全数字化网络生产的过程中,我们又该如何进行质量检测与控制呢?本文将要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主要印刷生产流程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兴起的DTP技术使印刷制版工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DTP最开始是以文字处理系统为主,解决的是印前的一部分工艺;到90年代初,印刷行业进入了较为成熟的彩色桌面出版阶段,这一时期的桌面出版已逐步发展成为一套工艺流程。CTP则是印前数字化在输出端的一种扩展形式。随着CTP版材价格的不断下跌以及相关技术的不断成熟,到90年代中期,CTP系统已经进入了实用化阶段。“数字印刷”实质上也是印前数字化向印刷、印后的一个延伸。对于数字印刷的定义,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说法。从广义上说,所谓数字印刷,是将计算机中所存储的文字、图像等数据用数字化形式在某种媒体上进行记录,然后由这个媒体再将信息转移到承印物上的印刷方式。目前,数字印刷可分为两种方式。其一,完全消除印版,采用电子成像或喷墨技术直接成像在介质上的完全意义的数字印刷,如HP Indigo和Xeikon推出的数字印刷机;其二为带有印版的半数字化印刷机,如海德堡的DI(数字式直接成像系统)印刷机。后者也可以归纳为在机CTP。
根据数字化程度的不同,可以把现存的印刷技术手段分为如下4个工作流程。
1.CTF流程:DTP→CTF→传统印刷机→印刷品
2.CTP流程:DTP→CTP(脱机计算机直接制版)→传统印刷机→印刷品
3.半数字印刷流程:DTP→半数字印刷机(在机计算机直接制版)→印刷品
4.全数字印刷流程:DTP→数字印刷机→印刷品我们把第一个CTF流程称为传统印刷流程,把后面三个称为数字化流程。
印刷质量控制要素和控制工具
印刷品质量是指印刷品各种外观特性的综合效果。从复制技术的角度出发,印刷质量都应以“对原稿的忠实再现”为标准,不论是在传统印刷流程还是在数字化流程,对印刷品都要实现忠实于原稿的复制。对于印刷品有4个控制要素:颜色、层次、清晰度、一致性。
1.颜色 是产品质量的基础,直接决定了产品质量的优劣。色彩控制或管理始终是印刷专业人员研究与分⒌娜鹊愫图际豕丶?/P>
2.层次 即阶调,指图像可辨认的颜色浓淡梯级的变化。它是实现颜色准确复制的基础。
3.清晰度 指的是图像细节的清晰程度,包括3个方面,图像细微层次的清晰程度,图像轮廓边缘的清晰程度以及图像细节的清晰程度。
4.一致性 即均匀性,它包括2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指同一批次的印刷品不同部位即不同墨区的墨量的一致程度,一般用印刷品纵向和横向实地密度的一致程度来衡量,它反映了同一时间印刷出来的印刷品不同部位的稳定性。另一方面指的是不同批次的印刷品在同一个部位的密度的一致程度,它反映了印刷机的稳定性。
对于印刷品,只要控制好这4个方面,即印刷品的颜色、层次、清晰度、一致性都能控制得很好,就能得到高质量的印刷品。
印刷质量控制的方法之一是利用常规的信号条、测试条、控制条、梯尺,配合测试仪器和图表, 对印刷质量(包括印刷品质量和印刷工程质量)进行科学的定量控制。目前各国使用的信号条、测试条种类较多,如美国的GATF系统、瑞士的布鲁纳尔系统、德国的弗格拉系统,以及格灵达系统等。我国多采用美围GATF和瑞士布鲁纳尔的信号、测试条。
印刷常用的检测工具包括信号条、测试条、控制条、梯尺。信号条主要用于视觉评价,功能比较单一,只能表达印刷品外观质量信息。如晒度梯尺,GATF字码信号条,彩色信号条等。测试条是以密度计检测评价为主的多功能标记元件,视觉鉴别和密度计测试相结合,并借助图表、曲线进行数值计算的测试条。控制条是把信号条和测试条的视觉评价和测试评价组合在一起的多功能控制工具。如布鲁纳尔第三代控制条。梯尺具有等差密度或网点的梯尺,用于控制晒版、印刷质量。
前文提到的印刷流程,需要在其各主要环节的操作上,使用信号条和控制条记录数据,为规范化的生产打下基础。质量的检测与控制一般通过打样来发现问题。在传统的印刷流程中,使用的是传统打样,即通过圆压平的方式打样。而在数字化流程中,数码打样已经逐步取代传统打样,要印刷的数字文件,可直接到打样机中进行输出,从而观看文字、规格、图像等是否有问题。由于数字化流程中不再使用胶片,甚至不再使用印版,质量的评价与控制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数码打样这一环。那么,在当今数字化、网络化的环境下,在数字化流程中,其印刷质量又受到何种因素的制约呢?进行质量检测与控制的难度与优势又在哪里呢?
数字化环境下印刷质量检测与控制的方法
1.数字化流程中数据流的传递
数字化生产流程使得实际生产中的数据流和控制流变得不像传统流程那样直观了,我们所看见的仅仅是输入的版面元素、通过显示设备表现的版面信息和最终输出的彩色数码打样样张及CTP印版。其作业信息都以数据形式存在,任何小失误或小错误都会造成数据传递的失败或输出结果异常,也会超出操作人员的控制能力,很难或根本检查不出问题所在,因此这些变数就成为了印前操作中的不可控因素。为了保证数据能正确顺畅地流通,我们就必须找到一套切实可行的数据流控制方法。
在印刷工业生产中,印刷活件存在着两种信息流,即“图文信息流”和“生产控制信息流”。图文信息流解决的是“做什么”的问题;而控制信息流则解决“如何做”、“做成什么样”的问题。在数字化流程中,这两类信息都是数字化的,都是可以由计算机存储记录、处理和传递的。数字化流程中数据流的控制节点为文件预检、打印输出、PDF规范化数字拼大版、RIP后输出。
2.开放式体系下的色彩管理
色彩复制正是图像复制质量的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传统流程中的色彩控制是建立在以密度控制为核心的色彩属性的定义与描述的理论基础上,通过一个封闭的闭环体系来进行色彩的识别与校正。具体的控制方法有灰平衡、彩色校正、最佳印刷密度控制、网点转移及其控制等。
数字化印刷流程是开放式的系统,输入、处理以及输出设备,都可能来自不同的生产厂商。各种设备对颜色的描述和表达方式都有所不同,而同一设备随着使用次数的增加,也会发生损耗,对色彩的表现力也会发生差异,从而增加了色彩复制的难度。并且由于网络的出现和信息交流的需要,设计好的彩色图像或彩色图像文件不再限于在本地出版印刷;经常需要在异地观看或复制。彩色图像的色彩信息不仅要在不同的设备,例如计算机的显示器(即便是相同的设备,不同厂家生产的设备显示色彩的能力也是不一样的),而且还需要在不同的媒体之间传递。
信息来源:印刷质量与标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