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欧美有人对印前工序提倡一项新概念——“ROOM”,即RIPOnceOutputMany(RIP一次输出多次),确保印版上的图文和数码打样的图文一致,为了这个理想,软件公司开始开发针对1bitTIFF的拼大版和数码打样软件,于是软件工序排列自然形成以下的顺序:RIP→拼大版→数码打样→输出CTF/CTP。
数字化工作流程的起源
印刷数字化工作流程的概念始于印前数字化作业。
当大幅面照排机开始流行的时候,印前部门忙于寻找拼大版软件,要把8页16开书页拼好,一次制好版上机印刷。制好的大版还得确定印刷出来没问题,所以当CTP发明以后,数码打样的需求也跟着出现了。
在人工操作的时代,不同工序的排列顺序和运行只要安排顺畅,生产效率自然就高。在照排机输出胶片以前,除了RIP以外还需要数码打样和拼大版,于是这3项生产工序的排列方式就成了数字化工作流程的滥觞。
2000年欧美有人对印前工序提倡一项新概念——“ROOM”,即RIPOnceOutputMany(RIP一次输出多次),确保印版上的图文和数码打样的图文一致,为了这个理想,软件公司开始开发针对1bitTIFF的拼大版和数码打样软件,于是软件工序排列自然形成以下的顺序:RIP→拼大版→数码打样→输出CTF/CTP。
1997年台湾的印前设备供货商只提供RIP软件给照排机用户,一般拼大版软件产生的PostScript文件包含8或16页的数据,一旦需要修改一页,必须重新输出全大版,PostScript数据重新RIP一次,打样一次,流程非常不顺畅。当时,台湾崭新科技公司就提出“先RIP后拼大版和打样”的创意,并且推出“崭新印通”流程把印前制版的工序安排顺畅了,比欧美ROOM的概念早了3年。
因为ROOM的需求,EFI、Starproof、Blackmagic以及后来的GMG都成功开发了1bitTIFF数码打样软件,甚至可以提供配合ICC的色彩管理,同时又满足合约打样的水平,让RIP后拼大版和数码打样的流程满足了制版的需求。
2002年以来,PDF的稳定程度越来越高,在包括Adobe和印前设备的大供货商的大力倡导下,PDF流程实现了:PDF预检→拼大版→RIP输出数码打样→RIP输出CTF/CTP。 至此,PDF流程终于成为印前市场的主流。
但是世界各国还有许多印前公司,仍然钟情于ROOM流程,因为最后一分钟修改的需求永远存在,对打样和印刷图文100%一致的渴望,致使ROOM永远不落伍。
数字化工作流程的推进
drupa2004大力宣扬JDF(JobDefinitionFormat),期望在网络时代可以将印前、印刷和印后的生产工序和业务管理都纳入系统,于是JDF元素成为印刷技术的主流,从PDF印前流程向JDF印刷流程发展。
到drupa2008上,JDF已经不再是展会的主题,大部分技术供货商的产品都已经支持JDF,也就是可以透过JDF这样的文件格式来和ERP或MIS管理系统交换数据。从印前的拼大版、RIP或是控制CTP输出的软件,到印刷机甚至印后加工设备都可以透过JDF和其他工序交换管理数据,似乎JDF已经统一了印刷流程。著名印前展商们把注意力都集中在绚烂的数码印刷机的展示上,认为数字化工作流程已经可以帮助印刷业度过寒冷的微利时代。
数字化工作流程的选择
工作流程将不同的软件排列有序,让生产工序得以顺利执行,好的工作流程就是让工作顺畅,而不是服务项目越多越好。
选流程就像选汽车那么简单,你知道自己汽车的马力和扭力数据,也知道最大扭力在某一引擎转速时可以实现的,车子开起来却无法分辨其中的差异,主要的原因是你开汽车的目的,不是只为了实验几秒钟内达到时速100公里。但是,Slogan(广告语)把你带入情感的世界,你花钱买了一部曾经横跨撒哈拉沙漠的骏马,却每天陷在北京高架桥上龟行的车阵里。流程也是一样,你的需求其实很单纯,不要被广告语堆砌的形容词所迷惑了。
印前流程为了制版,必须将设计好的版面依照顺序处理,在输出CTP版之前的修改,都避免了工作从头再来,所以不管是RIP、拼大版、数码打样和输出CTP版的管理都得排列顺畅,才能保障印刷品的失误为零。
印刷流程则着重于印件排程,有多台印刷机,每天众多活件如何安排顺利,开印以前印版是否已经准备妥当又实时?印刷品颜色如何配合印刷机组?印刷机故障或保养时如何最有效地安排时间?印刷机转速如何配合每一个活的印量?如何预估每一台印刷机下一活件的时间?至于如何节省过版纸、油墨和放墨的时间,更是印刷数字化对生产效益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