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基础理论之十五:凹版印刷
印刷基础理论之十五:凹版印刷
Ao ban yin shua
凹版印刷(Intaglio printing)
使用图文部位凹下,空白部位平整的印版,在压力作用下,凹处的印墨被转印到承印物上进行的印刷,习称凹印。是常用的印刷方式之一。1452年意大利金匠菲尼古拉(MasoFiniguerra)发明。早期主要是手工雕刻用于印制线条版画。随着技术的进步,19世纪又出现的照相腐蚀凹印,20世纪的电子雕刻凹印,均属凹版印刷。
雕刻凹版印刷:在铜或钢板上手工或机械刻出凹下线条图画,制成凹版后印刷。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外国传教士来华,在清宫刻印成《皇舆全览图》。1888年王肇鋐赴日学习雕刻凹印术,翌年著《铜刻小记》。1908年清政府度支部在北京建印钞厂,从美国引进雕刻凹版印钞技术,印出第一张凹印钞票。其制版方法有两种:1)手工雕刻。雕刻师以刀代笔,在钢板上以娴熟的刀工,流畅的线条,深浅、疏密的刻线组合,表现出景物的明暗变化和质感,艺术地再现原稿人物、风景的神韵。印品墨层厚实,手摸有触感。此全系手工技艺所为,故极难仿制。多用于钞票主题图画。2)机械雕刻。用机械刻头在涂有防蚀层的钢板上刻出线条图案,然后用腐蚀溶液将花纹蚀刻凹下,制成凹印版。后者多用于钞票、证照的底纹、花边及多种有价证券的装饰图案。初期,印版是平的,采用平压印刷机,印速很慢。20世纪50年代以后,用过版的方法,将原版复制到印版滚筒上,采用圆压圆印刷,提高了印速。出于防伪的需要,该技术仅为印钞厂所掌握,外人知之甚少。
照相腐蚀凹版印刷:用照相方法将图文复制到铜滚筒表面,然后用三氯化铁溶液进行多次腐蚀,使图文部位凹下,制版后进行印刷。又称影写版凹印。印品墨层厚实,色彩鲜艳,用它复制油画、彩色图画品质较凸印、平印为优。但制版技术复杂,设备、材料费用较高,还污染环境,20世纪70年代以后,在纸品彩印方面被胶印取代;在包装装潢塑料印刷方面被电子雕刻凹印取代;在织物印花方面被丝网印刷取代而退出历史舞台。
电子雕刻凹版印刷:使用电子雕刻机对原稿的扫描输入及数字化处理与输出采用锥状钻石刻头或激光束,在光滑的铜滚筒表面有序地刻出大小、深浅不同的凹坑,制成凹印版后进行的印刷。由于制版过程完全是电脑控制、程序化制作,所以制版速度快,质量好,费用低。既不污染环境,又继承了照相凹印品质优良的特点,成为凹版印刷的主流方法。在食品包装、壁纸、木纹贴面纸等方面都有大量应用。
针对凹印溶剂油墨中苯易挥发有碍健康的缺点,也有采用水基墨,虽然没有环境污染,但印品色泽不及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