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是:首页 资料中心 > > 生产工艺与技术

瓦线糊料配制知识必读----粘合过程
0
已有 0人评分
评论/评分
所需包装币: 下载次数:0
上传时间:
2013-11-14 16:28:00
0
分享到:
资源简介

瓦线糊料配制知识必读----粘合过程

黏合工艺

黏合是糊胶制备和上胶效果的最终评判标准。要评判黏合剂配制与上胶成功与否,重要的一点是要先搞清楚黏合过程中一些基本工作原理。黏合主要是下列要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

上胶

黏合工艺的第一步即要把黏合剂涂到楞尖上。只有上胶均匀并保持胶膜厚度一致才算上胶成功。涂在楞尖上的胶量必须适当,瓦线以任何速度运行时,糊胶的涂布量及质量要保持一致。糊胶黏稠度越小,则使用时出现拉丝状的情况就越少。

渗透

糊胶对原纸的渗入程度对黏合来说是相当重要的,渗入过多或不足,黏合效果都不会理想。影响糊胶渗透的因素包括黏合剂pH值、纸张水分含量及其孔隙度。在黏合剂制备过程中,化学用品的用量控制不当对糊胶渗透会有影响,如增加烧碱可能有利于渗透但会降低糊化温度。使用硼砂也利于渗透,但用量过多会加速糊化时淀粉的膨胀而影响黏合速度,因此改变配方前要多加考虑。控制渗透最简单的做法是对机器芯纸进行预处理,使原纸气孔张开以增加其对湿气的接收。

 

糊化

糊化是淀粉颗粒吸收热量并快速膨胀的过程,对确保黏合质量及黏合强度至关重要。淀粉的黏合性能即来自糊化过程。糊化温度主要会受糊料中加入烧碱量的影响。事实上不断加入烧碱甚至有可能把糊化温度降低到与周围环境相同的温度。

 

初黏与全黏

初黏紧随糊化而产生,此时黏性很强但还没有固化。在此阶段,纸板不宜承受过多的外界压力,因为只有在经过烘干工序黏合剂完全固化后纸板才有足够强度承受这些压力,完成全黏。

 

典型的黏合不良

对于黏合过程中所遇到问题的所有可能原因,远比本文所列举的多得多,还有待各位专家予以响应来加以完成。本部分只列出淀粉配方有关,或直接影响黏合工艺的外因问题供读者参考。需留意的三大问题如下:

· 拉链状黏合,是糊胶渗透不足的一种常见现象,可由各种原因引起。基本原因在于黏合速度过快,黏合剂渗透不充分,没有深入原纸纤维,因而把纸板撕开时没有纤维被破坏的现象。造成拉链状黏合的可能原因有:纸张的预处理过热,黏合剂中烧碱或硼砂的用量不恰当(检查一下黏度和糊化温度),上胶量不够。

· 白色糊线,特点是纸板出现脱胶现象,或分开纸板时糊线为白色。这个问题是由淀粉糊化不充分造成的。黏合剂中的水分迅速被纸张吸收,所余水分不足以使淀粉颗粒完全糊化。白浆外溢产生的可能原因是传送的热量不足(尤其在双面机上),黏合剂黏度低,原纸湿度过大。

· 晶体状黏合,其表现仍是黏合剂黏合强度不足,纸板起泡或糊胶发生结晶现象。原纸粘合处接触不好会导致晶体状黏合,一个明显的迹象是糊线呈玻璃状。通常双面机才会有这种问题发生,原因可能是机器本身的结构问题,但通常会先排查压力辊系统的运行状况,而单面机通常不会出现这种问题。

· 干扰式黏合,主要是由于纸幅进入双面机时不断摆动所致。如果楞尖和面纸在最终进入双面机前有过一次或多次接触(俗称为“吻式”碰触),会损耗掉一部分水分和淀粉,使得剩余部分不足以再次完成最后的黏合。同样,只有双面机才会遇到这一问题,通过在上胶机和双面机之间增加纸张的张力或插一个导辊便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黏合剂的粘合机理

瓦楞芯纸与面纸的粘合主要是淀粉黏合剂的凝聚粘合,同时辅以渗透粘合和表面粘合,胶渗透进纸的内表面及瓦楞芯纸表面,直至进入纸板的纤维间隙之间引起渗透粘合。面纸和瓦楞芯纸与黏合剂表面形成有黏合剂间的粘合,即形成所谓的表面粘合。渗透到纸板的黏合剂同纸板表面的黏合剂形成一个集合,这种粘合本身分子间的粘合称为凝聚粘合。以上三种粘合的过程将面纸与芯纸紧密的粘合。

 

学习资料评论
评分: 力荐 推荐 还行 一般 较差 很差
您还看过
看过此资料的还看过

©2008-2013   s8p.cn  包装地带网

备案号:粤ICP备120158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