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人心目中,绿色包装往往被片面地理解为包装产品的绿化,错误地将使用易降解材料制成的包装产品视为绿色包装,而不问包装产品的生产是否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也不问包装产品在使用后是否能再利用。如将纸包装一律视为绿色包装,将塑料包装则置于绿色包装的对立面,甚至认为聚乙烯有毒,应全面实行以纸代塑等。其实应从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来考虑包装对环境的影响。例如,对纸包装回收处理不当就不符合绿色包装的要求,而塑料包装如果实现了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等处理就应该被提倡。塑料具有其他包装材料无法替代的优点,全面禁止塑料会造成更大的污染。我国森林资源有限,造纸引起的污染问题也很难控制,所以全面实行以纸代塑既不现实,也不环保。
2.
发展不平衡
不同企业实行绿色包装的时间不同步。最早实行绿色包装的都是出口型企业,这类企业受国际市场的影响,对绿色包装了解较早,迅速调整了企业在包装上的战略;而以国内市场为主的企业则对绿色包装的反应较为迟缓,近几年才开始涉足绿色包装。其次,地区间的发展不平衡,经济发达的地区绿色包装发展迅速,而经济较为落后的中部和西部地区绿色包装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宣传,发展缓慢。在对包装废弃物的处理上,各地政策和法律也不一致,造成包装污染向经济不发达地区转移。
3.资金、技术、人才等投入不足
由于采用先进技术并受到企业生产规模的限制等原因,绿色包装产品往往比传统的包装产品成本高,因此在与传统包装产品竞争时,不具备价格优势。这直接导致了绿色包装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的劣势,严重影响了企业发展绿色包装的信心。绿色包装是以高科技为支撑的,我国由于对绿色包装新技术的投入和研究不足,虽在部分产品上具有国际领先水平,但整体的技术水平仍然是落后的。我国在绿色包装方面的人才奇缺,尤其是管理型人才的缺乏严重制约了绿色包装的发展。
4.绿色消费不足
包装业能否走上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包装之路依赖于市场的调节和导向,而我国的绿色消费起步较晚,远未成为人们的消费习惯。在全国各大中小城市和农村集镇仍旧是"白色"难禁、绿色"难兴"。目前国内绿色餐具年产量大约是60亿只,其中80%的产品出口,主要销往日本、美国、新加坡等;另有20%的内销面向铁运和航运系统,在快餐业则很难推广。由于出口供不应求,而国内市场需求(消费)严重不足,致使很多绿色包装企业只关心国外市场,而忽视国内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