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人物 > 正文

从借款40万创业到中国印刷第一人,他的创业故事太励志

日期:2015-09-11 08:28:04 点击:1811次



他,而立之年从白手起家,如今已是中国印刷界旗帜性的人物,号称“中国印刷第一人”。他的印刷集团斩获无数国际印制大奖,他是印刷业向文化产业延伸的领头羊,还是第一个向“互联网+印刷”转型的印刷人。如今,无数荣誉加身的他,向我们侃侃谈起他不平凡的创业经历。


不甘寂寞,扔掉“铁饭碗”赴深打工

今年是我来深圳的第30个年头。1984年,我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中科院的印刷所,端的是大家羡慕的“铁饭碗”。事实上,我到那里的第一天就不想干了,因为不喜欢那种安静平稳的生活。

过了7个月后,1985年初,恰逢深圳的一些合资公司到北京招聘,同学圈中也有十几个人有意愿去深圳发展。我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之前没来过深圳,只是通过一些朋友和亲戚只言片语的介绍,感觉深圳是一个年轻的、充满朝气的城市,所以很向往。我抱着试一下的心情去面试,很顺利地被当时深圳的一家中日合资企业——美光彩色印刷有限公司录用了。

我坐了30多个小时的火车才到深圳。虽然进关办证等手续比较繁琐,但当脚一沾上特区的土地时,迎面而来的,都是新鲜——气候与北京反差巨大,人们在讲我完全听不懂的广东话,到处都是热火朝天地搞建设的大工地……在美光,我得以第一次在空调房里跟外国人一起工作,接触到当时世界上一流的印刷设备、材料、工艺、技术、专家和产品,连裁纸的刀都是进口的,令我感到很新奇。

我在美光待了7年,从调度员做起,先后做到课长、部长,25岁就升任为公司最年轻的董事,那也是我如饥似渴学习的7年。那个时候,我经常在晚上熬夜看很多关于印刷的原版书,有台湾的、也有日本的,一点点地内化当时印刷行业最前沿的专业技术和管理方法等知识,在应用于实践的同时,也为我此后的创业打下了良好基础。

深圳当时是世界第五大加工基地,受经济特区改革开放政策的吸引,很多港资和中外合资的印刷公司都选择落户深圳。在八卦岭那一带,像美光这种100多人的公司只能算是中等规模,当时世界三大印刷巨头中,就有日本的凸版和美国的当纳利在深圳设了分公司,再加上大日本印刷(香港)公司的深圳分公司等形成的带动效应,短短几年间,深圳的印刷业水平在国内一枝独秀。印刷业的发达也促进了平面设计的发展,为深圳后来成为著名的“设计之都”奠定了基础。


靠着借来的40万,在华强北独立门户

我很享受在美光的那段日子,得到了充分锻炼,工作起来没有时间概念,也很有成就感。但是,我是一个不安分的人,我在大学时,除了学印刷,还专门去钻研了企业管理相关的知识。因此,到了1992年初,我感到中外合资企业是一个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受到文化差异以及企业机制等多方面的桎梏,创新不易,始终还是会迎来拐点。当时还没有“创业”这一说法,都说“下海”,我想我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是时候跳进市场经济的大海里面干一番事业了。

我是在1992年1月辞职的,不久就赶上了好时候——碰上邓小平南方视察,给深圳打了一支强心剂,改革开放掀起了新高潮。1992年下半年,我靠着借来的4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开始筹建自己的公司。由于我之前7年的积累,在行业有一定的信誉和知名度,行内人基于信任把设备租赁给我,再加上通过我个人的担保,通过分期付款又买到了100多万元的设备,到了1993年,我带着原来美光的几个老部下在华强北创建了雅昌。

由于当时在政策上还不能注册私营企业,那个时候的雅昌,名义上也是一个合资企业——在香港注册,跟深圳的一家合资企业在形式上合伙,其实是我们自己来干。“雅昌”这个名字也是在香港定的,当时在会计师楼准备办注册手续的材料,我们有几个预先取好的名字可以选,其中有一个英文名“Artron”,会计师解释说意为art electronic,也就是“艺术加电子”,粤语发音“雅昌”,我们几乎不假思索地决定:“就选这个名字了!”我认为这是冥冥当中注定的缘分——后来雅昌走的确实是一条印刷、艺术、电子科技三者相结合的道路。

在美光的经历让我深知什么是最好的产品以及最顶尖的印刷水准,所以我也是用一流的标准来自我要求。1993年,苹果电脑诞生时,引发了印刷业的一次技术革命。在此之前,人们只能用手工拍照、打字,再将图片和文字结合做成胶片,然后才能用金属板开始制版,再拿去印刷,从设计到人工调色到印刷,没有一个星期都完不成,一个版的成本要几万块。而在苹果电脑上,有自带的专业设计软件可满足从创意、设计到制作的整个流程,作业时间不仅缩短为一两个小时,而且成本只要几百块钱。

因此,虽然当时一台苹果电脑要十几万块,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创业型的公司而言价格不菲,而且还与我们原来的印刷系统尚未兼容,买来还得先研究才能使用,但是我坚信技术将会改造包括效率、质量和商业模式在内的整个行业生态,于是毫不犹豫买了几台。雅昌因此成为印刷界最早使用苹果电脑的企业,在其后的20多年间,也一直紧紧跟随技术的更新迭代而走在产业前沿。


从传统印刷跨越到艺术印刷

在今天,人们公认雅昌是一个有文化基因的企业。如果要追根溯源,那要从我们所做的第一本艺术拍卖图录说起。1994年初,我去南京出差,刚好遇到一家拍卖公司要做一场拍卖,老板得知我来自深圳,说“深圳的印刷水平不错”,问我有没有兴趣做拍卖图录。所谓的拍卖图录,就是拍卖公司在拍卖前把所有拍卖品的信息和图片集结成册,寄送给潜在的买家。

虽然我那时候对拍卖市场完全没有概念,不过我们深圳人一向敢想敢干,我大胆地把活儿接了下来。由于国内没有先例可循,连相关的研究书籍都没有,我们只能从全世界最顶尖的拍卖公司开始研究,同时跑了很多全球拍卖会在中国设立的预展,买回他们用过的图录,开始研究包括艺术分类、装帧、设计、文字编排以及图片处理等各个细节,想摸索规律。

等深入了解之后,我才发现我们要啃的是一块“硬骨头”——拍卖图录基本是以图片为主。一场拍卖会有玉器、瓷器、书画等多种艺术品,首先,对这些艺术品的图片进行修图调色,尽可能还原艺术品本真,已极其繁琐;而且,由于每一件拍卖品的价格动辄数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所以对图录的品质要求极高,不仅要有品位,而且整体的风格、材质和装帧要“高大上”,能体现出拍卖公司的实力,以及激发买家潜在的购买欲望。总而言之,它本身就是一件用印刷手段创造出的艺术品,一般的印刷公司都不敢接这种活。

也是通过这一次,我发现了艺术图书印刷的“蓝海”。在此之前,国内的印刷业只有大的专业之分。而在更进一步细分的艺术图书领域,拍卖公司只能找香港和国外的印刷企业来承接,国内还是一片空白,我感到雅昌的机会来了。

从做第一本拍卖图录算始,雅昌投入了将近40万元去收集世界各地的资料来做研究。我们不仅研究图录的制作,还研究不同门类的艺术品本身,力求图录能精准地还原艺术品原作。后来我们又主动承接了嘉德等公司拍卖图录的制作,在业务中反复打磨和提升,一步步做得更好。可以说,雅昌与中国的拍卖市场是同时起飞的,也由此成为国内艺术印刷领域的“首吃螃蟹者”。

我们有一句口号叫“选择雅昌,一步到位”,强调要有工匠精神:一方面是力求零差错;另外一方面,在经历了几年的沉淀后,我们为每一家拍卖公司都设计了一套标准,涵盖文字、版式、色彩、价格、字体、字号、间距等各方面的详细参数,这样标准化的做法,在加工行业中也是首开先河的。目前,我们服务的拍卖公司已超过600家,我们为每家定制的标准都不一样,因此你也找不到两家的拍卖图录是一样的。


用深圳速度完成“申奥报告”,与政府结缘

高品质的印刷品就是艺术品。由于雅昌从起步之初就下意识地对品质精益求精,陆续获得了不少行业奖项、无形口碑和赞誉,由此积蓄的能量,成为了我们在硬仗当中决胜的关键,我们在2000年用深圳速度完成的596页的《北京2008年奥运会申办报告》便是明证。

那一年,中国决定申办2008年奥运会,但因为当时国际奥委会有规定:禁止奥委会成员到申办城市视察,同时也谢绝任何申办城市到委员居住地拜访。这意味着,一个鲜活的城市,只能通过一本平面的纸质版“申报报告”去展现它的内涵与魅力,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2000年12月17日,我接到来自北京申奥委员会总部的电话,问雅昌是否有意承印“申奥报告”。我想了一分钟,就决定拿下这一任务。当时我一方面让副手带着我们获奖的印刷代表作飞往北京,去向申奥委展现我们的实力;另外一方面,我连夜与“申奥报告”监印工作组沟通,迅速编制出《印刷工艺规范书》和《岗位负责表》,18日一早就传真至奥申委总部,“申奥报告”的印刷任务最终如愿地花落雅昌。

拿下“申奥报告”的印制只是一个开端,由于报告内容在前期翻译以及修改花了较多时间,留给雅昌的印刷时间实际上只有4天。那4天是我人生当中最紧张的时刻,基本上不敢合眼,所有的雅昌人都在拼命赶进度,我那时还特别担心诸如台风、停电以及自然灾害等不可控因素的发生。所幸一切顺利,中国在规定时间内上交了“申奥报告”。

后来,国有大事,必有雅昌——国家有一些重大活动的报告印制,基本上都交给雅昌来做。直到现在,雅昌仍然是国家指定的唯一一家非国有企业的安全印制单位。


率先推行“印刷+互联网”,进行二次创业

2000年,雅昌做出了一项创举——将印刷与互联网相结合。当时我们主要考虑到深圳在文化资源方面,跟北上广相比处于劣势,但是IT发达,可以扬长补短,于是我们想建立雅昌艺术网。

雅昌开始做艺术印刷时,是一片“蓝海”,但印刷画册和摄影集对精准度的呈现极其苛刻。在上个世纪90年代,调色还没有电脑屏幕作参考,一切都得人工看数字凭个人经验做出判断,实际上非常辛苦。由于有些艺术品的图片会经常出现在不同的书里,为了不让大家重复劳动,我当时就想了一个办法:在印刷完成后,把调好色的图片和版面储存起来,留一份数据,下次再碰到它就可以直接拿出来用。

那时我们用的电脑是以386、486等为主,服务器很昂贵,所以储存数据是用MO磁带和CD光盘,容量有限,久而久之,积累起来的磁带和光盘放满了几个铁柜,每次查阅起来很不方便。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末,互联网热潮兴起,我就想把我们原来累积的海量资料上传到网上去,让更多人可以看到,同时也是给合作伙伴提供增值服务,例如拍卖品可以在上面预展。

从2000年初开始,我们花了整整10个月的时间来筹建艺术网。没想到雅昌艺术网正式上线后,刚好遇上互联网泡沫破灭的时期,我们一度只能靠印刷业务来支持艺术网的运营。同时,源源不断地往艺术网输送新的内容,让艺术网的功能不断升级,促进它形成造血功能。例如,2004年,我们正式在艺术网上发布“雅昌指数”,就像股票指数一样清晰地反映每一位艺术家作品的价格变化,成为艺术投资市场的风向标。

从2012年起,我们又对艺术网重新进行了定位:做艺术界的“彭博社”,成为领域的资讯公司,用艺术数据服务来创造价值,这使雅昌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创意企业。

雅昌在探索数字化道路上纵深前进的过程中,“传统印刷+现代IT技术+文化艺术”的全新商业模式逐渐羽化成型。有了前面将近10年的积累,2002年,雅昌快速腾飞。2003年,雅昌第一次得到被誉为印刷界奥斯卡的班尼金奖(BennyAward),我那一次去美国领奖时,心里感慨万千:“用了整整10年的努力,我们终于从区域冠军成长为世界冠军,奠定了自己的位置,获得了世界的尊重。”

此后,雅昌成了各类大赛的“常胜将军”,屡屡折桂,这些都是锦上添花的事情。对于我而言,雅昌在我们的第一个目标——“为人民艺术服务”上已经做出了一些成绩,在实现第二个目标——“艺术为人民服务”上,我们还需要走得更远。


关注与调查(可多选)

您最关注什么类型的绿色低碳包装?

  •   绿色印刷纸包装(13)
  •   轻量化纸包装(9)
  •   代木重型纸包装(7)
  •   绿色纸塑包装(8)
  •   轻量化塑料包装(7)
  •   易降解塑料包装(8)
  •   竹塑包装(6)
  •   负排碳包装(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