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教课书告诉我们,解放前中国是“一穷二白”的。其实在经历1865-1890的改革开放(洋务运动)后,中国的GDP高居世界首位,现代化的工业体系已经初步确立起来。特别是被称为民国“黄金十年”的1927-1937年间,中国的纺织、面粉、造纸、化工、水泥等工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即使在国际上也具备一定的竞争力。
以机器制纸工业为例,中国的机制纸行业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引进的设备较为先进,规模也不逊于欧美等西方国家。中国近现代机器造纸工业在清末和民国时期获得了发展壮大,只可惜日寇的入侵,彻底中断了这一历史进程。
机器造纸工业基础的形成
二十世纪初,官办、商办和官商合办等形式的机器造纸厂逐渐增多。到清末,中国近代机器造纸工业的基础已初步形成。
大致情况是:1904年,中国最早的一家官商合办的机器造纸厂--龙昌机器造纸公司在上海高昌庙创立。
主要设备是两台美制100英寸多烘缸长网造纸机。员工四百余人。日产十吨。产品主要是毛边纸和连史纸。该厂说是官商合办,实际上官股仅占13.6%,主要由商人出资。资本总额61.6万元。
1905年,四川境内的第一家机器造纸厂在重庆建立。该厂生产火柴盒用纸,年产约150吨。
1906年,官商合办的济南滦源造纸厂建立。主要设备是一台德制90英寸长网造纸机,用于生产连史纸、包皮纸和火柴盒纸。年产530吨。
1907年,官办的武昌白沙洲造纸厂建立。创办者是湖广总督张之洞。主要设备是比利时制造的86英寸长网造纸机一台。年生产能力680吨。产品种类有连史纸、包纱纸和印刷用纸。
同年,四川成都的乐利造纸公司建成,年生产能力是仿制着色洋纸150吨。
1910年,志强造纸厂在东北吉林建立。生产书报用纸,年生产能力约500吨。
从上述六家新建立的机器造纸厂所生产的品种不难看出,到清朝末年,中国的机器造纸厂在数量、规模、生产能力诸方面虽有所发展,但其产品多是机制土纸,不适宜近代的机器印刷,缺乏与进口洋纸的竞争力。
机器造纸工业的发展壮大
从民国建立到抗日战争爆发的1937年,中国的机器造纸工业得到了发展壮大。
大致情况是:
1914年,广东江门造纸厂建成投产,大量生产本槽纸、包装纸、火柴盒纸等市场需求而又洋纸短缺的产品。年产约900吨。
1915年,资金雄厚、设备精良,拥有三台不同型号的长网造纸机的财政部造纸厂建成投产。
1919年,贵阳永丰造纸厂开工,生产报纸,年产300吨。
同年,原山东滦源造纸厂让渡给华兴造纸股份有限公司。因产品供不应求,遂又有四个新厂面世。
此后,机器造纸厂逐年增多,包括:
开办于上海的有:江南造纸厂、龙章造纸厂、竟成造纸厂、天章造纸厂、宝山造纸厂、民生造纸厂、华章造纸厂、上海造纸厂、粤昌照相卡纸有限公司、公兴照相卡纸有限公司、和丰锡纸厂、公平锡纸厂、永亮晒纸厂、光华腊纸厂、惟一灰纸厂、粤兴卡纸厂、产兴卡纸厂、新华纸板厂、新义纸板厂、唐祥泰衬纸厂、森记纸厂、大中华造纸厂、上海源泰造纸厂等。
江苏开办的有:苏州浒墅关大华造纸厂、华盛造纸厂,无锡利用造纸厂,南汇利南造纸厂,清浦振青造纸厂,镇江制纸公司高资工厂等,共六家。
浙江开办的有:杭州华丰造纸公司、美利利纸厂、武林造纸厂,嘉兴大中造纸厂、民丰造纸厂、嘉兴的禾丰造纸厂等。
山东开办的有:济南华兴造纸厂、太湖造纸厂、德成造纸厂。
天津振华机器造纸厂、新成造纸厂等。
山西开办的有:太原新华造纸厂、晋恒造纸厂
另外还有安徽安庆富川造纸厂、湖北白沙洲造纸厂、福建福州造纸厂、西北造纸厂、东北的抚顺造纸厂、四川嘉定的嘉乐造纸厂、北京燕京造纸厂、广东的广州造纸厂、湖南的华丰造纸厂、江西的益宜造纸厂等十余家。连同前列,全国约近六十家。由此可见中国机器造纸业发展程度之一斑。
机器制纸业品类齐全
华夏民族推翻了满人长达二三百年的极权统治后,终于摆脱了数百年文字狱的桎梏,中华文明重获生机。由于当时新闻与言论自由度非常之高,中国的书刊印刷业、报业极度地繁荣,纸业市场的繁荣推动了中国机器造纸业的发展。
民国时期政局跌宕起伏,文化事业却相当繁盛,现代思想文化异彩纷呈。在近代新闻、图书及印刷等相关事业的推动下,民国文献涵盖了图书、期刊、报纸、手稿、书札,还包括海报、老照片、电影、唱片以及非正式出版的日记、传单、商业契约和票据等。据初步估算,国内民国时期文献数量超过了存世的古籍总量,它们散落在全国各地的藏书机构。
因此,这个时期造纸业利润非常高,生产纸张的品种也很齐全。生产的机制纸品种有:连史纸、毛边纸、海月笺、有光纸、照相卡纸、锡纸、晒纸、蜡纸、灰纸、卡纸、赛单宣纸、火柴盒用纸、香烟罐内衬纸、图画纸、牛皮纸、书面纸、黄纸板、道林纸、新闻纸等近20种。
注: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并不代表包装地带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