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史12大热点研究方向

:2017-02-27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印刷史研究领域日渐宽广,既有对“旧”内容的梳理与回顾,亦有新思考、新探索。近年来,透过印刷史分析历史文化生活的研究逐渐增加,如何用活印刷遗产资源成为新的研究趋势。

全球化的研究视角

印刷研究不止停留于印刷术发明权的探讨,还在于从全球视角审视中国印刷术发明的影响,从不同学科视角审视印刷史,从多角度探析印刷史在历史与文化解读中的作用。印刷史研究内容不断扩展,研究层次逐渐加深,逐渐走向从史实到史论的深化,从史料的整理到谬误的纠正的学术研究态势。

基于中国印刷史研究的现有基础,并结合中西方现有的印刷史理论研究,要更好推动印刷史研究。重构中国印刷史理论,需重视印刷术本身及其发展史的研究,既要注重古代印刷史研究,也要对近现代印刷史的变迁给予更多的关注,将印刷术置于中国文化的历史坐标上,从广阔的中国史背景上综合研究印刷术。此外,印刷史的研究既要重视本民族史上的雕版类印刷术,也要重视外来印刷技术的民族化过程,站在全球化的角度开展研究。

中韩金属活字之争

自20世纪中韩展开印刷术起源之争,到2014年韩国索契冬奥会引用活字印刷图像、2015年韩国儒家雕版印刷申遗成功,这些因素都激发国内有关中韩金属活字问题的研究。

在对中韩有关铜活字发展的文献考证比较时,中国尽管有十分清晰的历史脉络,然而一直缺乏实物证据。今后铜活字研究不仅要做细致的文献梳理,还应该尝试将多学科、多领域、多方法相结合,对文物证据进行更深入的分析。

印本书背后的工艺

印本书作为印刷工艺呈现的重要载体,蕴藏着丰富的印刷工艺信息。透过印本书版式细节特征分析书籍的印刷工艺,一直是印刷史界与收藏界最为关心的问题。

如何有效地鉴别木活字与金属活字,一直为学界所关切。学者艾俊川指出,通过观察活字本的版面特征,可以有效区分木活字本和金属活字本。由于木头和金属材质不同,雕刻工具与手法不同,使得木活字与金属活字的印刷特征也有所不同。金属雕刻活字为避免刻断笔画,笔画中间有明显的错位、断裂和缺损现象,木活字的笔画基本上都是一刀刻成,不会出现大量的对接错位情况。但由于木质材料遇水膨胀,使用久的木活字笔画交叉点会有四面断开的情形,这是木活字一个重要的特性。

印刷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印刷与社会文化息息相关,一方面,社会文化影响印刷业;另一方面,印刷业又反过来影响社会文化。对印刷与社会文化关系的研究,一直是印刷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

例如,宋代为我国印刷业的繁盛时期,此时民间坊刻业形成了系统的规模,坊刻业发展十分繁盛。学者尚光一指出宋代文学的审美趣味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坊刻业的影响。深圳大学韩晗则以晚清市民文学为切入点,探讨此时文学发展与近代印刷技术传入的关系。作者指出晚晴时期,现代印刷技术的传入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印刷业的进步,大量市民成为期刊、图书消费的主体,促进了晚清市民文学的发展。

印刷业的红色记忆

2016年是中国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一些作者发表了地方印刷业的红色记忆。

内蒙古师范大学牛长立对大别山革命根据地的“印刷之路”进行研究,通过统计20世纪20至40年代根据地印刷业资料,指出根据地印刷业起步于土地革命时期,发展于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印刷业的发展饱受敌军的夹击,每前进一步,都付出了极其艰辛的劳动,甚至血的代价。其技术虽然主要停留在落后的铅印、石印和简陋的油印乃至雕版印刷,但是根据地工人神奇般地编印、出版了大量革命的报刊和图书,很好发挥了“政治大炮”的宣传威力。

外来文化影响汉文书排版

文明的交流互鉴推动了文化的发展,汉文化是在不断吸收与借鉴周边优秀文化的基础上逐步走向繁荣的。从对汉文书籍排版方式的演变研究,可略知一二。

如学者付佳对在清华大学图书馆发现的全国孤本明万历司礼监经厂刻本《药师坛科仪》的版刻特征与价值进行分析,发现该书受藏文书写方式的影响,汉语部分皆采用了从左至右横向排印方式,较之晚晴时期受英文影响而出现的横排双语字典要早很多,这对研究汉文书籍排版方式的演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北京印刷学院朱宇则对1816年东印度公司在澳门印制的《中文会话及例句》的出版特征进行分析,指出该书是在中国最早期使用西式中文铅字,采用西方didot点数制标准,实现中英文混排、横竖混排、双面印刷的出版实物。

印刷技艺的传承

如何用活印刷遗产资源,开发遗产文化价值,从中寻找新的生机,成为当前印刷史研究的一个新热点,其关注点主要包括艺术、教育、文创等方面。古代印刷品,尤其是一些印刷精品,具有极高的收藏与艺术价值。太原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专业张虹从字体设计的角度审视书法和古代雕版印刷字体,以指导字体设计应用为导向,古为今用,在印刷史研究中颇具特色。

与此同时,将古老的印刷术融入当今印刷专业教育中,将有利于学科发展与印刷遗产保护工作。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胡发强通过对扬州雕版印刷博物馆、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等单位开展两个月的社会实践调研,探索了在艺术院校学生工作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措施。上海数字印刷行业协会薛平则指出文创将成为数字印刷的一个出路。

印刷文化遗址保护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对印刷文化遗址的关注亦在提高。

如福建连城县博物馆张仙玉通过对四堡基地进行多次考察,从四堡雕版印刷基地的文化底蕴、生态环境、民风民俗的角度思考,探讨对其保护与开发的问题。在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维护旧书坊建筑,加强对四堡古书籍收藏、修复力度;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要鼓励四堡老字号回归,开古书店、四堡服饰店等,更好地开发四堡雕版印刷基地,进行文化产品开发。

纸质文物分析与保护

纸质文物科技分析为印刷文化遗产研究中的一大重点与热点,近年来随着社会对文物保护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有关古纸保护研究持续升温。如今许多新思路和方法逐渐引入到古纸的研究。

2016年,中国科技大学龚德才等人在《中国文物报》发表了《古纸分析新思路》一文,对近年古纸研究思路进行了讨论,通过能谱的分析就能得知古纸的各元素含量。邮票也为纸质文物科技分析中的一个热点,2016年知网收录有关邮票研究的文章达5362篇。北京印刷学院科学技术史研究生甘清对清末蟠龙邮票印刷材料进行了无损鉴定,这些具有指纹意义的信息为今后更为深入地研究清末蟠龙邮票提供可靠的依据,对邮票的鉴别、保护、修复等提供了思路与方法。

近现代印刷器材

相比于古代印刷史研究取得的成果,2016年有关近现代印刷业研究的成果并不是很多。在前文的一些篇章中或多或少涉及一些近现代内容。

除上述之外,亦有学者对近现代印刷机械设备进行相关研究。如苏州大学徐静波对上海近代石印书籍出版的设备与材料进行探析,将技术生产与印刷业发展结合起来,在文章中探讨上海石印生产设备、原材料的进口与自制情况。从晚清到民国,石印设备与材料一直处于上升趋势,说明当时上海出版印刷业的繁荣。而石印石头的进口量在印刷材料中所占比例一直在下降,也反映了石印机器在一定程度上的国产化。

文化遗产数字化

印刷文化遗产数字化是当前文物保护研究方面的重要趋势。为更好地保护与发掘金陵刻经处珍贵的佛教雕版文化资源,南京财经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王罡指出通过数据收集与数据库建立、数据分析与数字修复、数字传播等数字技术手段,可为金陵刻经处载籍艺术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新路径。

通过对金陵刻经载籍数字化技术处理,可以便利地获取雕版准确数据和特征,再现不同时期雕版艺术气韵,减少珍贵雕版的使用频次,对雕版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传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数字化将成为印刷文化遗产艺术内涵进一步发展的时代命题。

新方法运用

除了新的科技分析方法在印刷文化遗产研究中得以运用外,一些新的图像分析技术也用于古代活字印刷鉴别。

西安交通大学孙飞鹏基于两个文字字符具有相同特征来判定是否为同一活字模索引的特性,运用图像分析手段来寻找活字模。作者在研究中对西夏文《华严经》中一些常用的字符进行图像分析,采用Canny算子来实现对常用文字图像边缘的提取。除对相同文字字符的集合特征值比较获取文字是否采用同一字模印刷外,进一步运用了图像分析中的配准技术来鉴别活字。作者在研究中也发现了一些常用及高频词制作有若干的“活词印”,即在一个字模上刻上两个词,以更便于印刷,其为鉴别活字印本提供了更为客观且便捷的方法。

(作者单位:中国印刷博物馆)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