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价洪水抵达消费端,涨价函或在春节后被团灭

:2017-09-25 包装地带

摘要:如果要预判一下中国全面开展通胀治理的时间窗口,我想恐怕会是明年春节之后。


经过近两年的供给侧改革与去产能,中国经济在需求端依然疲软的情况下,商品开始出现上涨,原材料涨价之声不绝于耳,一些大型原材料工业企业业绩迅速回暖。发轫于上游的价格上涨,最终必然传导到消费端,给普罗大众的生活造成重大影响,政府必然出手进行整顿。


一些先知先觉的企业预感到政府强力整顿经济秩序,可能会通过加速提价来准备过冬食物。在包小编看来,一方面大企业失心疯似地涨价,另一方面政府对涨价行为反应迟钝,很可能预示着这一轮的涨价窗口即将关闭。


接下来,一场疾风骤雨般地经济大整顿即将来临,还在裸奔的企业可能难以幸免。


改开后五次大通胀回顾


对升斗小民来说,通胀意味着财富的缩水和生活压力加剧,特别是一些背负着“新四座大山”的个人,通胀会让他们倍感压力。但对高居世界第二的中国经济体来说,通胀真不是什么新鲜事,因为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发生过多次的通胀危机。

第一次通胀(80年代初)



文革结束后,中国百废待兴,政府大力推进令十亿人欢欣鼓舞的“四个现代化”。无奈囊中羞涩,中国根本没有钱搞建设。以外汇储备为例,1978中国外汇储备仅为1.67亿美元,随后一年中我国大量进口国外机器设备,结果1980年外汇储备为-13亿美元。1979~1980年政府财政赤字都达170亿元以上,不得不增发货币130亿元来弥补国库亏空。最终导致总需求增长过快,物价迅速上涨(达7.5%),国民首次见识了通胀的威力。

第二次通胀(80年代末90年代初)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了如火如荼的经济建设,乡镇企业雨后春笋般地在全中国各地涌现出来。90年代初,国家允许商品根据市场供求关系自由定价。投资的迅速扩张,和增幅达35%以上的货币供应量,加剧了当时旧有价格体系和经济结构中不合理因素,于是又使通货膨胀再度爆发。据统计,1988年的零售物价指数达到18.5%,1993年,国内的通货膨胀率为13.2%,通货膨胀高峰在1994年,当年的通货膨胀率达到21.7%。当年财政价格补贴高达319.6亿元,商品供求差额为2731.3亿元。中央迅即做出反应,召开会议整顿经济秩序。

第三次通胀(2008-2012年)



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中国力推4万亿刺激,成为世界经济的火车头。此后,中国M2开始撒腿狂奔,大量的货币超发导致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同时,中国在沿海地区出现民工荒,工资成本迅速上升,推动商品价格上涨。由于此一阶段中国经济处于历史最为健康的水平,加上房地产的蓄水池作用,未对老百姓的生活造成显著影响。


第四次通涨



就在眼前。。。。大家感受强烈!

总结一下,改革开放后前两次通胀,政府迅速减少货币供应,限制产能扩张,减少政府支出,成功实现了硬着陆。第三次通胀,则通过发挥房地产资金蓄水池的作用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保持了经济繁荣,政府支出和百姓收入双双增长,不过也为今后埋下了隐患。


涨价即将传导到消费商


应该说,国家实行了为期两年的去产能和供化侧改革之后,在原材料飞涨的情况下,消费端却不见明显上涨,也给政府继续实话供给侧改革提供了非常好的时间窗口。近几个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颇为稳定,与人们的感受截然不同。


不过,既然是通胀的洪水,总是要倾泄而下的。包小编认为,任由上游原材料涨价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因为涨价即将传导到消费端。在消费需求没有明显好转的情况下,消费品过度上涨将危险到金融系统甚至政权的稳定,也就意味着物价上涨周期的结束。


种种迹象表明,涨价洪水已经很快到达消费端。近期手机、白电均传出涨价消息。玻璃、纸箱、瓶盖等原材料开始大涨价,也带动了饮料食品的大幅上涨,就连生活用纸也已经开始涨价。


从上游原材料的涨幅来看,即将到来的通胀洪水将迅速抬消费品价格,超过1994年21.7%的高峰值应该不成问题。包小编认为,考虑到中国经济复杂的外部环境和疲弱的内需,政府的整治行动将更迅速更猛烈,终端品牌商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既然通胀的根源是货币超发,那么,政府整治通胀的手段肯定也是缩紧银根这个屡试不爽的办法。接下来,频繁加息、到处缺钱将是一个新常态,产能扩张与基建投资将被迫停止,负债经营的企业可能活过不调整周期。一些背负着巨额贷款的个人,他们的人生将开始黯淡下来。


如果要预判一下中国全面开展通胀治理的时间窗口,我想恐怕会是明年春节之后。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