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经历一个“不加班,不成活”的怪异时代。
一名互联网创业公司负责软件开发的员工晒出自己近5个月的下班时间:4-6月,基本12点左右下班,因为项目是外包出去的,外包团队只能在他们下班后再来公司对接;7-8月,9点左右,这段时间产品较为稳定;8月中旬开始,每天10点后下班,因为老板说对现在的产品非常不满意,要求重新做一个新的产品出来,时间期限是一个月。
他说,“我们实行严格的打卡制度,一天四次。晚上打完卡也走不了,还得继续干活,周末加班没有调休也没有加班工资。”
另一位互联网公司员工则表示,“我从早上6点半起床,搭地铁到公司要1个小时,8点半上班,晚上基本都是22点半下班赶最后一班地铁,到家23点半,洗衣服吃饭冲凉时间除外,就算不做别的任何事,每天只能休息5个多钟!”
像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北上广深的年轻人身上不断上演。
你会看到霓虹闪烁的大都市,和浮华下年轻人最惨烈的生存现状,其中所有人都无法逃避的关键词,就是“加班”。
2016年11月,发生了一件让人唏嘘的事情。22岁的阿里员工潘洋在微博上发表了题为《工号105751实名投诉阿里巴巴,终于我被你们逼死了》的公开信,疑似自杀。
22岁的潘洋
因为连续上12天班压力较大,在和同事的沟通中发生冲突导致在公司当场崩溃,在60多个同事的围观下倒地哭泣抽筋并被送进医院,后来领导也没有就此给出一个解决方案。最后,这位员工得了中度抑郁症。
22岁的花样年纪,就这样被糟蹋了。
在中国,每年有60万人过度工作导致猝死。也许你对这个数字没有概念,这意味着时间每经过1分钟,就有至少1个人由于工作劳累而告别人世。
在这个时代,加班究竟是获得好生活的上佳途径还是老板堂皇借口下的无情压榨?
加班的年轻人,到底有多惨?
阿里是闻名业界的“996”工作制,曾经,前阿里巴巴执行副总裁卫哲在校招时明确表示“不接受加班的不招”。
加班文化,盛行在大多数的互联网公司,甚至有创始人说道,“你在未来某一天成功后,一定会感谢当年苦逼加班的自己。”
在京东,京东云管理层被要求每周至少工作70个小时,管理层会议还要放到晚上和周末开,以避开早9点到晚7点之间的正常工作时段。
在小米,实行的工作时间是“朝十晚十”。晚上10点,还能看到灯火通明。
在华为,加班极其盛行。办公室、会议室的桌子下面都放着很多折叠床或者床垫,困了累了就在上面躺一躺,然后继续干。
在58同城,全员996工作制,即上班时间调整为早九点到晚九点、一周上班6天,没有任何的补贴和加班费。
强制实行“996”,姚劲波遭到员工微博抗议
甚至,网上还曝光了马云的一段演讲,其中他谈到对于加班的态度:
“阿里巴巴是不鼓励加班的,但你自己得加班,这是工作态度。”
有员工透露,在阿里公司电梯视频、内网视频有公开宣传这么一个故事,“阿里的一个销售,过年不回家,法定节假日自我加班,发烧40度,各种通宵,结果最后撑不住被老大拖去医院,结果自己还不愿去就医,想要继续工作。”
加班成了企业的狼性文化。
我有一个朋友,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做工程师。他忙起来根本没时间洗澡,到家在床上呆坐一会儿,倒头就睡。这套30平米的一居室对他来说只是睡觉的地方,蟑螂反而更像房子的主人,他有时也盘算:“是不是该找蟑螂分摊一下房租。”
约他见一面比治理雾霾还难。不过我们还是在周日约了个短暂的晚饭。为了掩饰日渐后退的发际线他留了油油的刘海,见面后他不好意思的摸摸乱糟糟的胡须,跟我解释:周六正常上班,周日即使有休息时间,他依然处于24小时待命状态,工作一出状况,就必须在20分钟内找到一台电脑投入工作。
“没办法啊,公司的任务摆在这里,不干不行。”点完餐后他把手机摆在右手边,说完这句话,又点开手机看看有没有新消息。面对面坐了15分钟,我隐约闻到一股汗臭。
30多岁了,他还是单身。倒是通过相亲谈过一次恋爱,但因为加班太多,交往一个月中,与姑娘见面的时间总共不超过10小时。后来就黄了,他也不遗憾,说是习惯了。
相比单身,真正能让那个朋友沮丧的话题其实是事业。工作7、8年,仅仅升迁一次,在公司统一调薪时涨过两次工资,根本跑不过北京的物价,买房更是奢望。
在他身上,仿佛看到了很多都市白领最担心的未来。
朋友说他也有梦想,想成为世界最顶级的黑客,然后被国家重点保护起来,吃喝玩随便挑选,还有漂亮的女特工专门伺候。可惜,在这家公司长时间的加班让他完全失去了学习新技术的力气,除了工作常用的几门语言,他大学自学过的其他技术早就忘光了。
我很好奇,既然每天加班仍然离梦想越来越远,为什么还肯继续加班?他反问我:“公司给的任务,不干怎么办?”
2016年底,滴滴发布了一组互联网公司员工打车数据:在加班最严重的京东,员工下班时间平均是23:16,每周末加班人数平均是1176人,每天0-5点下班的人数平均是660人,每月加班天数平均是20天。而这份数据中的其他互联网公司,下班时间也均在20点之后。
2015年3月13日深夜,一位名叫张斌的IT工作者离开深圳闻泰公司。根据他当天打卡记录显示的工作时间,是凌晨1:36到晚上23:24分,一天的工作时间长达21小时48分钟。11天之后,他猝死在公司马桶上。死前一天,他跟妈妈说:我太累了。
张斌
2016年年底,年仅24岁的工程师因为加班猝死。在被送到医院的时候已经神志不清、意识丧失,尽管不抽烟不喝酒生活作息良好也抵不过经常加班。
去年5月,年仅24岁的某广告公司员工,在办公室心脏病发作,送医后抢救无效死亡。
据同事说,发病前已连续加班一个月,每天都是工作到23点后。
这种畸形的加班文化,腐蚀着不少年轻人。
“每天强制工作11个小时,心情很抑郁。快坚持不下去了。已接近崩溃边缘。每天工作很饱和也还好,关键是没事情也要求每天11小时时长,太恶心了。”一个互联网公司员工说道。
猝死也许不可怕,可怕的是直到猝死前最后一刻,你都不知道自己为何而死。
老板的自嗨
我发现,很多老板,错把加班当成阶段性延后幸福感,把员工的加班当成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
职场上,他们总是给我们灌输这样的观念:
“职场上,很多时候不是人越老就越有竞争力,而是越老越没竞争力”
“老板都还在加班,你凭什么下班”
“年轻人真正平衡的工作生活,就是应该上班和下班的界限是模糊的”
“不加班的青春,其实挺没意思的”
这么说,也不是不无道理,加班确实挺磨炼人意志的。如果工作没有按时完成或者特殊情况,加班那是无可厚非。
但在很多公司,“弹性工作制”给加班找了更多借口、没有加班费等让员工苦不堪言。
稻盛和夫
日本管理四圣之一稻盛和夫,一生创办了3个世界500强,受到国内如张瑞敏、韩都衣舍赵迎光大批企业家追捧,尤其是阿米巴经营法则,正在中国大面积推广!
早年他就职于松风企业,由于企业困难,发不出工资,所以员工为了补贴家用,经常白天磨洋工,下班加班!稻盛和夫发现这个现象,马上开会宣布禁止加班,因为他发现文化涣散,且成本上升。
事实发现,加班的背后并不仅仅只是员工的效率问题。
1、病态的加班文化
如工作中常常有时为突击完成任务,或者工作需要必须加班,这种加班是员工应尽的义务,所以这种加班是无可非议的。如果团队领导以加班衡量员工品德和工作态度,那就可能在团队中形成加班文化,如果加班真成了一种“团队文化”,那是一种畸形的、可怕的“团队文化”,会带来很大负面影响。
讲求效率、有能力的员工会离开,其他员工会被迫加班,而“庶民用暗器”,这种加班带来的实际效果是怠工。最可怕的是恶性加班,如团队成员或出于同事间的比较压力,或出于讨好老板的心态,不论有事没事一律装忙,明明过了下班时间,说什么就是不肯离开工作岗位,让加班成为约定成俗的习惯。这种加班竞赛不只扭曲了工作的意义,更可能造成不必要的人力浪费,对团队运行及团队文化的伤害很大。
2、加班费
按照国家法律超出8小时,是要给加班费的,但在民营企业真的很难实施,少之又少,员工会想如果申请加班费,老板怎么看他,如果一个公司大量申请加班费,这是最坏的情况,员工和企业计较每一分每一刻。
3、别把剥削当成打鸡血
在调查中,包括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京东、360、小米、滴滴等大型互联网公司的多位员工都表示“经常加班”。一位员工称,公司规定10点上班6点下班,但真正6点能下班的时候寥寥无几,也并没有听说过“加班费”这项福利。
“我可以自愿加班,但如果你把它当做了一种规定,一种理所当然,一种我就应该牺牲自己休息时间无偿为公司加班的义务,那么我无法接受。” 一位设计师激动说道。
乔布斯曾带领自己的团队每周工作90小时,三年后做出了Macintosh,也就是第一款Mac。他有一个信条:“一周工作80个小时,而且喜欢这么做。”
英雄之所以成为英雄,是因为他们永远在设法前进。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抱负,大多数人更多是踏踏实实找份工作养家糊口。
4、加班会让工作效率更低
“我们是最近开始要求996的,但近期我的效率非常低,因为反正要加班,为什么要那么努力。之前不要求的时候,我加班的时间不比现在少,而且产出多得多。” 一位员工说道。
大家有没有意识到,明明工作可以在下午5点前就做完,但往往拖延,拖到最后加班到晚上9点才做完。这种低效的工作方式往往是文化涣散的体现,而不会成为一个企业壮大的推力。
5、不要为了加班而加班
绝大多数公司都是为了加班而去加班,老板总得找点活给员工干。这种恶劣文化的蔓延,只不过是为了安慰白天没有合理利用时间罢了。
关于加班,很多人认为“我们不是不愿意加班,如果能在加班时间获得更好的提升和更高的收益,我们很乐意。但是我们拒绝为了加班而加班,没有明确的目的,没有合理的方式。”
别人加班是工作,这些人加班是搬砖。搬砖者与优秀者的区别,在于永远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在加班,不知道自己怎样才能不加班,更不知道自己其实能做到不加班。
6、不加班等同于没斗志?
有人说,“你的一生,只有这几年,是自己身体和精力最旺盛的时候;也只有这几年,你不用分散精力来孝敬父母或者娶妻生子,这几年是人一生最好的资产,当然应该投资在回报率最高的事情上。”
不加班就等同于没有斗志吗?
很多把自己人生的所有希望,赌在一家企业、一个老板身上,却不为自己打算和规划,那一旦被抛弃,受伤最深的一定是你。
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工作,那么下了班你可以去学习新技能新技术,拓宽你的视野,不至于长时间的加班让你完全失去了学习新技术的力气。
加班并不代表回报
很多人说:对年轻人来说,工作头几年是最好的升值期。那时候,学东西最快,犯错又最容易被原谅。唯一的代价就是你要多受点累。并不是所有加班都毫无价值,有些加班就是年轻人该吃的苦。
可是又有多少老板拿着这个观念忽悠了绝大对数求职者。
2006年,我面试去了一家公司做市场经理,创业公司,加我只有两个人,老板大我四岁,帝国理工回来的,自诩的英国公司,其实只是在伦敦有一张注册纸。
老板对我很客气,说公司初创阶段,举步维艰,望咱俩同心协力,共创辉煌,将来发了,军功章上也有你的一半。当时少年心气,斗志昂扬,直接答应下来,试用期俩月,工资800元。
在深圳,我都不知道怎么撑下来的,每天都极其努力地工作,晚上只能自己熬粥喝。过了一个月,老板说你工作努力,试用期提前结束吧,可是公司初创,希望我们同心协力,同甘共苦,转正工资1300元…后来办了社保,实际到手的也就1000出头。
当时工作是做海外夏令营,每天需要到处跑学校,培训中心来拉业务,每周末我还自愿去一些高档小区或者少年宫书城门口派传单,甚至还加班自学了AI一类的设计软件,把设计费也省下了,再后来还利用下班时间无师自通地做了一个公司的网站。
这样过了四五个月,我每天都感觉自己累得像条狗,每天像地产中介一样穿着正装挤公车,虽然业务有长足进展,但我得到的只有老板的赞许,工资升到了1900元。
那年的寒假,我们澳洲冬令营出了30多个学生,每人收费29800元,给我每个人的提成有100元。3000块在信封里,信封上老板亲笔写着:感谢你的努力工作,我觉得心里暖洋洋的,虽然过年回家的机票钱都不够。当时有了另外一个同事,不过是前台,不涉及业务也就没有提成。
第二年开春去讨利是,老板说我们是英国公司啊,不兴那一套。之后我的工资涨到了2500,业务也因为之前的积累而突飞猛进,到暑假时去英国美国的夏令营一下子出了160多人,29800元每人的团费,可我的提成依旧是100元,甚至因为有了另外两个下属,而需要分一部分给他们。老板对我的工作表示满意,特意让我带队去英国夏令营,作为对我的奖励,原话是:“价值数万元的员工海外学习计划。”
因为没钱,去英国仨星期,公司没有额外的补贴,我只能在银行换了150镑,50块一张,到手薄薄的三张。在英国带着一帮半大熊孩子,各种操心,每天熊孩子们睡觉了,我还要写团队报告发白天照片给家长们看。而且熊孩子们出行时大手大脚地花钱吃东西买汽水,我却只能咂咂嘴,自带着水杯接公共饮水喝。回国时只在99p打折商店里给亲朋好友们带了点礼物,看看那些巧克力的保质期,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
回国后找老板详谈了一回,说工资实在太低了,全深圳也没有我这么穷的Manager了。老板踌躇很久,将我工资加为3000。
那年过年时间太早,家长不愿意孩子去冬令营,结果很惨淡,但招生最后截止的几天,老板甚至许诺说招到一个学生提成500元,但是仍旧遭遇了一个寒冬,我回家的机票钱又不够了。
第二年暑假,夏令营出了500多人,大丰收。我的工资涨到了3500,公司扩张到5个人,我到手的提成只有1万多块,而老板把自己的伊兰特换成了宝马。
我开始怀疑自己所付出的是否值得,我一改之前的习惯,只要做完手头的工作,下班第一个走。老板很快发现了我的改变,起初会问我工作的进度,再后来教育我说要起好的带头作用,再后来索性总是在下午5:30的时候开一个不长不短的会,然后布置新的任务。
在这样之后的一个月,我果断辞职了,老板表示很惊诧:你做得很好啊,而且你是唯一一个从公司开始就跟我一起的人啊,只要将来公司发展好了,绝不会亏待你!我再三拒绝了他的挽留,他咬咬牙说:给你开4500怎么样?我说真的干不下去了。
我花了两年多的时间,几乎每天都在加班,一毛钱加班工资都没拿过,虽然自己学到了很多,从一个菜鸟变成勉强能独当一面的人,但我所得到的东西跟我所付出的远不成正比。如今想来,我在那家公司所经历的,只是无休止的被当成廉价劳力利用而已。
我想说的是,在一些加班为常态的公司,如果工作没完成加班是必须的,而且有加班工资拿的话,那你也只能认命了,努力加班多赚钱,再努力利用业余时间锻炼好身体别把自己累垮下。
而在一些非正规的中小公司,你可以服从命令加班一段时间,然后需要问自己的是,这样加班是否给你带来益处?你是否能学到东西?公司或上司是否在乎过你?你是否在公司的发展计划中?你付出的和你得到的是否成正比?如果你回答是,那么加点班也许对你会有好处,如果回答否,那么你最好离开这家公司。
现在我呆过那家公司已经成为了一个小有规模的行业小标杆,员工也发展到几十人,每年纪念日还会收到老板的短信叫我回去参加周年庆,但我一次都没去,我为自己所浪费的岁月感到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