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人深省 | 下一个十年,质量人的出路在那里?

:2016-06-02 六西格玛品质网



富士康和海尔的裁员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中国制造业从半手工阶段进入了自动化阶段。这个阶段我估计要持续十年,十年后,当中国的制造业进入自动化,中国质量人的出路在哪里?


这周面试了一家美资企业,一家德资企业,一家本土企业,明显能感觉到对人才需求的差异。


美资企业是一个寡头垄断行业的NO1,对人才的要求不需要技术背景,强调战略思维和逻辑,侧重点是资源整合能力和规则制定能力,这其实是系统化思维加上商业发展阶段的平衡。是整合了体系,方法和战略的项目管理。


德资企业是一个充分竞争的制造业,6亿的产值员工总数不超过60人,典型的再工业化中的高效率企业。国内达到这个产值至少要700人吧。对质量人员的需求集中在实验室,数据精度,制程变异控制,支持研发和缺陷预防。要求有技术背景但不强制。对团队合作能力,灵活性和原则性要求高。


一家国内领先的民企,部分产品占世界一半的供应量,对人员的要求是同业经验丰富,可解决目前的工程技术难题,懂五大工具,会精益。能吃苦耐劳。
现在质量管理国内大多数侧重在产品本身,至于体系,预防,还处在应付客户的阶段真正能把体系,预防与生产结合起来的不多。


那家美资企业看中我的是系统规划能力和精益,德资企业看中的是spc应用能力和客户需求把握与平衡能力。内资企业不说了,直接明说如果他们侧重行业经验,我不适合。也不想做经验分享。

两家外资企业的共同点是高度自动化,自动化实现的前提是高度的标准化,对于零件的精度要求更高,对于设计冗余,公差设计要求更精确,不一定是更高,但更合理。
控制的重点都在于变差的控制,那家德国企业可以做到varation承诺客户2%,内部控制0.5%。比行业平均水平高了4倍。同样对于原材料也要求高度标准化。

标准化和高一致性的产品会让现在正忙于检查产品,纠正生产线错误的质量人员存在的价值在哪里?高度一致的产品,过程, 让现在的Iqc Ipqc, oqc, 做什么?现在忙于应付客户抱怨的qe,忙于纠正产线错误的pqe,忙于审核被审核的sqe干什么?

提到标准化,不得不说到一个先烈张晓冬,他20多年前指出中国标准化的错误成了现在的致命问题,标准化不是为了标准化而标准化,应该是基于量化的基础上实施标准化。国内反过来了,为了标准化,把一些精确的适用于特定产品的产品参数,过程参数公差放大,适用与所有产品,这种标准化让人无语。

现在质量人需要做转型的准备,转型,我认为有两条路:


一条是专,专门技术化,这主要是为实现数据精度而进行的,方向是测量,实验,仪器,测试方法和测试设备,基本上是实验室化的路线。或者重回数据分析,尤其自动化数据采集和大数据系统提供的数据价值深度挖掘。


另一条路是博,走管理型复合人才。主要是实现资源组织的路,如和销售复合的客户质量管理,和供应链复合的供应商管理,和人事复合的stuff function,和技术复合的technical quality officer,和管理复合的IMS。


不管如何,这行职位都逐渐丧失现在的直接下属,将变成虚拟性组织,合作,组织,平衡,决策,风险评估取舍将成为核心能力,这完全不同于现在的质量警察角色。

面对这种变化,我们准备好了吗?

虽然我个人是这样观点,但质量并不是只有这样一种出路,对大多数企业,尤其是加工企业来讲是超前的,对供应链为主的企业来讲是缺乏弹性的。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讲竞底求生存,竞优求发展是毕竟的路径。大家也不要对质量这个职业失望。我自己对质量也在学习和探索中。现在更多关注逻辑,博弈这些流程优化的底层思维。


我个人目前的观点是质量有双重定位,首先是风险管理,然后是运营伙伴。质量是跟随商业模式和生产力水平在逐步前进的,生产力水平不到,质量还需要维持原有模式。质量组织向前,向上,向内,向外都有空间,但质量人员的配比会越来越小,管理风格会走向领导的模式。少量的纯技术质量人员主要集中在数理分析和实验室。走质量管理路线更多要求逻辑和说服能力。质量会随着大Q走向行政职能。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