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强国的危机感:中日对决——制造工艺人的攻防战

:2017-07-16 精益网

《中日对决-制造工艺人的攻防战》是日本NHK电视台拍摄的纪录片,讲述中日制造业的对决,除了惊叹和称赞中国制造业的进步,也表达了对未来中日制造业激烈竞争的担忧。


该片大概拍摄于2005年,当时中国企业正在高速成长阶段,制造业大有赶超日本之势。10年后经济形势大变,中国制造发展模式是否可以持续?也许我们应该借鉴日本的经验。


视频观点总结

1.日本模具企业的确受到来自中国竞争者强有力的挑战,经过20年的发展,中国模具行业技术进步明显,日本亚洲制造第一强国地位岌岌可危。


2.中国企业通过高精度和自动化设备提升产品质量和产量,日本企业通过世代传承的匠人手艺(工艺)实现复杂模具的设计和制作,通过这种高附加值特殊模具在市场中保持竞争力。


3.受雇于中国企业的日本专家对中国技术人员的频繁跳槽表示叹息。


4.中国模具企业国盛精机创始人早年求学日本,回国后励精图治,通过培训,竞争等方式培养技术人员。


5.视频中对制造业中工艺人员的作用做了极大肯定,认为人的作用比机器重要,而这才是日本制造的根本。


6.对来自中国的竞争和技术进步给以积极正面评价,中日制造业之间的竞争是良性的,中国模具制作工艺的进步也是实实在在的。


启示

1.工艺传承

日本企业及其重视工艺(手艺)的传承,将工艺视为企业发展之根基,因此也十分在意技术人员的流失,日系制造企业更像是武林门派,企业既在意本门派武功秘籍的传承,也担心被其他门派偷学。


相比之下,中国制造企业因为没有什么know how积淀,所以对工艺和技术的态度更加开放,技术人员在行业内流动性较大,因此对整个行业的发展是有益处的。


与日本类似,中国或者东亚的匠人‘手艺’有一种特殊的情结:它是一个吃饭的本事,也是承载了个人价值和荣耀的一种东西。西方则不同,‘手艺’不过是一种爱好和练习的结果,所以在工艺传承和know-how流失的问题上,欧美企业的态度更加开放。


目前德国制造业正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窘境,年轻人宁愿去读艺术和社会科学也不愿意读工程,所以技师和工程师非常欠缺,日本应该也是差不多的情形,所以技术传承是个很大的麻烦。而中国目前的‘工程师红利’尚未开发,伴随着‘科班出身’的技术工人和工程师经验的不断积累,相信中国制造工艺技术的赶超是迟早的事。


2.隐形冠军的隐忧


无论是日本还是德国,都有很多十分专业的中小企业,他们在整个产业链条里提供重要的工业产品和服务,由于专业性强且市场相对狭小,因此难以被取代,所以被称为‘隐形冠军’或‘利基企业’。


日本和德国拥有为数众多的‘隐形冠军’,这使中国羡慕不已,然而‘隐形冠军’也是有苦衷的。视频里的日本模具公司就面临着典型的问题,即稳定的大订单缺失,每获得或丢失一个高价但少量的高附加值订单就会造成较大的收入波动, 因此这类公司的现金流大都不太稳定。


另外目前制造业正处于技术变革其,任何一个新技术的出现和成熟都会淘汰若干老技术。所以仅凭独门绝技立世的‘利基企业’面临着系统性风险,经济上行时个银行求着贷款,经济下行时各个银行又找着催款,所以这种企业过得也不是很惬意。


因此在做任何决策的时候,立基企业就会显出保守的一面:不敢上新工艺,不敢用新技术,不敢买新设备。相反,中国企业由于有稳定低价订单保驾护航,企业资金充裕,融资成本相对更低,所以有实力针对特殊产品进行技术攻关,打破已有利基企业垄断。


3.人本主义

视频的最后点题,说日本制造的未来在人,在于掌握着工艺诀窍的技术人员,而不是机器设备。这句话听起来简直就是日本版的大国工匠,它特别适用于现阶段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中国的转型升级过度看中设备和自动化信息化技术,但是相对忽视工艺,忽视工艺技术团队建设。


然而,这句话对于日本这种制造强国来说,实际上是犯了战略错误的。日本目前的技术优势是‘匠人’的经验,但是经验并非理论,仅凭经验是无法从根本上一劳永逸地解决技术问题的。欧洲的做法是工艺经验和理论相结合,搞清工艺本质。在这个策略的支撑下,许多企业(而不是研究所)都已经可以成熟运用有限元方法,通过实验和仿真研究材料工艺属性。在有限元软件的帮助下,工艺设计人员可以更好地感受并理解整个工艺过程。


总之,该纪录片真实地反应了日本制造业的焦虑。 正如中国企业如今面临转型升级问题,欧美日发达国家也在认真思考着如何升级。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