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动美国真的不算啥,这个纸雕艺术已经征服全世界

:2018-02-26 艺术中国


▲艺术家李洪波



编者按:

2014年1月9日,中国艺术家李洪波个展《教具》(Tools of Study)在位于纽约曼哈顿的克莱恩阳光画廊(Klein Sun Gallery)开幕。展览开幕当日即获得来自卫报(The Guardian)、路透社(Reuters)、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英国广播公司(BBC)、新华社等多家媒体的关注及采访报道。由于自展览开幕以来其作品倍受各界瞩,并得到观众的强烈反响,《教具》将延续展示至今年三月。




画廊工作者展示李洪波纸雕作品


李洪波位于北京的工作室内,陈列着不少白色半身像。这些安静雪白的半身像与世界各地美术教室里陈列的石膏像毫无二致,然而,奇迹就发生在这位中国艺术家触碰它的瞬间。


当李洪波用手拉起他的纸雕作品时,这些看起来坚硬的“石膏教具”瞬间伸展成一条形无定形的柔软纸链:标致的罗马士兵扭动成了太妃糖(译者注:“太妃”由“toffee”音译而来,本义是柔软、有韧性的意思),优雅的英国少女瞬间变得鬼魅,而将它归位之后却仿佛什么都未曾发生。在戴着白色手套的画廊工作人员的扭动与拉伸下,苏联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Maxim Gorky)、希腊女神雅典娜(Athena)和米开朗基罗的大卫(David)等形象也逐渐脱离人形,幻化成各种流动柔软的形态——这既不是石膏也不是黏土,这些雕像正是李洪波用千万层纸张连结而成的纸雕艺术作品。



李洪波在工作室展示其纸雕手枪作品


李洪波的工作室位于北京近郊,时值冬季,天气格外寒冷。这位38岁的艺术家在接受路透社的采访时说道:“纸张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我从小就对纸张有着特殊的喜好。中国传统的纸葫芦和纸灯笼等工艺给予我最初的创作启发,因为纸张本身是柔韧而极具可塑性的。之后,我把这种物理特性应用到我的作品中做了这把枪。”他说着,随手拿起一把纸制手枪拉伸成一把典雅的纸扇。


“枪支是冰冷坚硬的,用于杀戮,但我希望转换它的概念,把它做成一种玩具或是装饰。我希望借助纸雕艺术作品打破事物固有的外在形态,从而拓展甚至改变其附着的文化内涵及符号意义,赋予它新的诠释,变成一种富于可能性的游戏。” 李洪波将一层层纸张叠加到一个适当高度粘贴起来,形成一个个小型的蜂巢结构,创作出具有可伸缩性的纸雕塑作品。像展览上这种半身头像作品需要5000多层纸张相叠。随后,李洪波对纸张进行雕刻、修剪、打磨,一尊宛若大理石雕像,却柔软随形的纸雕作品就这样应运而生了。


很多中国当代艺术家利用政治符号和社会批判及讽刺等方式创作,而李洪波则拒绝这种创作方式。“我对自己的作品设定了一个标准,就是我的作品中不涉及宗教和政治题材”李洪波解释道。


近几个月来,李洪波将精力完全集中在对于传统教学石膏像的复制上,尽管这些以假乱真的雕塑让很多观众惊诧不已,艺术家本人却认为,他所追求的并不是人们对于技术和形式的惊叹,而是希望以此能够让观者更加关注物质材料本身及其带来的可能性。李洪波强调,“人们对于任何事情都已经有了约定俗成的概念,这种固定思维甚至影响到人类对于自身的判断和理解。而当你改变了物体的外在形态,人们便会重新考虑物质本身以及它背后的创作动机。这才是我最在乎的结果。”



外媒报道的迈阿密巴塞尔艺博会李洪波作品


到访观众莉迪亚•克利斯曼(Lydia Chrisman)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它的奇妙之处在于将一个静止僵硬的物体赋予活力,让观众体会到瞬息万变的灵动。然而,作为观众来讲,我只有在工作人员操作的时候才能欣赏到它的变化,我真的很想亲手尝试一下。”


李洪波也意识到了这种尴尬的境遇,所以在2012年的悉尼双年展上,他特意做了一些小的模型供观众玩味、尝试。他表示,“我真心希望让观众们能亲手触碰作品,感知纸雕作品的动感和变幻。但画廊禁止观众触摸。如果观众能做到足够小心,我希望他们能够参与到作品其中,因为只有他们亲自感知才能体会到那种由材料和形式变化带来的真正乐趣。”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还了解到李洪波与纸的情缘不仅体现在他的纸雕艺术作品中,这位中国艺术家还同时从事着书籍编撰和设计等工作。他历时八年编写并最终出版了全套80册的《中国佛教版画全集》,其间整理收录了1000余年来的纸上佛教版画作品。(编译/付朗)



李洪波作品 《教具》系列



李洪波作品 《教具》系列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