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看这架势中国机器人产业又被玩坏了

:2016-01-18 科技新发现




短短两年时间内,中国机器人企业就已达到400多家,但其中少有能做出优质产品的企业。更多的人只是买来设计、买来零件,然后组装出机器人。说到底,很多企业不过是“骗一把补贴就走”罢了。


前不久,中国最高领导人说:我们不仅要把机器人水平提高上去,而且要尽可能多地占领市场。这句话的方向准确无误,同时,也代表着大大对产业的殷切希望,于是,机器人产业在中国迅速升温。



短短两年时间内,中国机器人企业就已达到400多家,但其中少有能做出优质产品的企业。更多的人只是买来设计、买来零件,然后组装出机器人。这还是比较正规的企业,行业中充斥着大量的机器小人,他们炒热了市场却没有技术贡献,大有“骗一把补贴就走”的意思。如此这般,火热的机器人市场势必会急速形成泡沫,像团购,像90年代的互联网,像21世纪的房地产。


当泡沫破裂以后,这群机器小人可以转战其他行业,相关部门也会有新的政绩目标,他们从不缺钱,只是泡沫一次又一次地消耗了社会资源,只留下一堆垃圾半成品,无处安放。机器人如此复杂,需要技术沉淀,真要好好考虑慢下来了。


机器小人:钢铁为何变泡沫?

其实,稍微了解机器人行业的人都会知道,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领域,纵然是单纯地组装也要比iPhone6s难60倍,就更不要提那些精密度极高的零部件了。现在,中国企业做机器人套用了“做手机”的老路子,大家从国外进口减速器、感应装置等核心配件,然后按照说明书组装出一个机器小人。


但问题在于,机器人如此复杂,世界上还没有足够成熟的企业,能像“联发科提供手机芯片”一样提供机器人交钥匙方案,而且机器换人的需求尚不明确,这非常容易导致机器的钢铁变成巨大的泡沫,风一吹,就崩溃!



现在,机器人在工业领域的应用集中于汽车制造业,完成的也只是些喷涂、焊接等粗犷的程序,一些精密组装依旧要靠人类双手完成,目前还没有足够灵敏的机械手臂能模拟人类的神经元,中国制造业的管理者每年依旧要招聘数百万自然人来满足生产需求。


此外,服务机器人正迅速升温,比如机器人服务员,态度和蔼;娱乐机器人美女,风情万种,还有医用机器人,从来没有医患矛盾…


这些机器人看上去都非常拉风,但具体到中国的大环境,还远没有达到量产的需求,更何况,家用机器人的成熟要伴随着软硬件的协同发展,包括感应灵敏度、大数据分析或者云计算等项目,也就是说,机器人要想真正走入寻常百姓家,不仅要有钢铁的躯壳、还需要柔软的灵魂。


所以,这些高端机器人不应该存在于大众视野内的宣传海报中,他们更应该安静地呆在实验室里,慢慢生长,他们之所以要急于摆脱子宫的束缚,把自己变成早产儿,最主要的目的无外乎赚钱以及迎合政绩。


慢慢走,机器换人需要时间

中国没有机器人,充其量只有机器小人,它要长大必须要尊重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这关乎到制度、文化和人性。


现在,中国机器人产业已经在过热发展,400多家的企业规模虽然显得恢弘,但如前文所述,这些都是泡沫,风一吹也就崩溃了,专家说,按照目前中国社会的需求量留下4~5家的优质企业就可以了,而且,从社会和谐的角度讲,我们也没有可能,没有办法短时间内实现机器换人的策略。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正因如此有了看似无限的廉价劳动力,正是借助这个无限的资源才有了中国制造的神话。现在,随着人工成本的上升,一些龙头企业开始转型,走一条机器换人的策略。


但同时,他们要兼顾就业率。诚然,为了就业,去故意保留低端制造,这听上去像一个悖论,可国情如此,只能慢慢消化。也有专家说,机器人的研发可以提供新的工作岗位,但问题在于,中国这一代工人的职业教育普遍不高,很难在短时间内从流水线工人升级到研发岗位上去,机器换人太快,有可能导致大量失业,从而引发社会问题,或许,我们只能等着这一批工人退休,同时,对一代工人进行技术培养。


中国要做机器人,最明智的做法绝不是由政府或者新来的创业者来主导,而且要由企业来主导。他们最了解制程需求,也知道就业状况,最容易把握好机器换人的节奏。


政府与其把补贴都给了那些创业者,还真就不如给一些前沿企业作为机器人研发的经费。毕竟,一个机器人的成本相当于5~6个员工的年收入,要顺利导入不是容易的事儿。


或许中国眼前的机器人战略,更应该换成自动化战略,我们首先要做的不是机器换人,而是人机结合,把人类从繁重、枯燥、单调的工作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有时间精力去成长,这才是正道!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