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业内人士考察后发现:国外的联线生产模式用人少、占地少、投入少、成单速度快、实用性强。举例来说,国内纸箱厂印后工序需耗费5-10人,而国外最先进的纸箱厂靠联线生产竟只需1-2人,人工差距高达10倍。
国内实施人海战术:印后工序耗费人工5-10个
纸箱厂印后工序的特点是:生产过程多、完成时间短、工艺难度不大。加上中国劳动人口密集,因此目前国内绝大部分厂家还是采用传统的单机生产。但单机生产采用的是人海战术,在人力成本不断高涨的今天,如何减人工,缩成本成为越来越多纸箱厂老板的心头大计。
▲国内单机生产现状:用工多,车间杂乱无序
国内纸箱厂印后工序人工配置现状:
①上料部分:虽部分配置了自动上料机,但仍需1名操作工进行搬运和翻板的工作。
②模切部分:由一名模切机长负责操作。
③分片/打包/堆积部分:根据订单情况,1开2,1开4,1开8分片,通常由分片人员手动分片完成之后,进行手动打包。打包完成之后,由手动进行堆码工作。通常需要2-5人完成。
④品检部分:通常需要配置2-5人。
★★★完成整个工序往往需要5-10人
国外机器换人:印后最少只需1人,与国内差距竟高达10倍
近两年,国内经济放缓,特别是制造业不断强调升级转型,人力成本却又不断跳涨,国内纸箱行业的不少有识之士开始放眼全球,希望寻求一些带动国内纸箱行业减人增效的好方法。
以下是一些多次出国考察的业内人士的经验总结,希望能给同行在转型升级方面带来些许参考。
1、中德对比:印后人工差距可达10倍
德国一家纸箱厂全厂几乎没有1个工人参与生产,所有生产全靠机器完成。数万㎡的车间里,各个环节衔接有序。整个后道生产工序仅由1名模切机长及1名品检员即可完成,有时甚至只需1名机长管控全厂。由下表可见,德国与中国纸箱厂的人工差距最多可达10倍。
人员配置中德对比如下:
|
上料 |
模切机长 |
分片/打包/堆积 |
品检员 |
总计 |
中国 |
1 |
1 |
2-5 |
2-5 |
5-10 |
德国 |
0 |
1 |
0 |
1(有的工厂无) |
1-2
|
2、中英对比:人工差距达6倍
英国一家纸箱厂建于1990年,厂房4万㎡,员工100人,年产值却达6个多亿。该厂采用联动线生产,主要为当地知名电子电器、食品、饮料、五金零件、卖场做包装箱,订单非常旺!
同等产值下,中英人员对比如下:
|
上料 |
模切机长 |
操作工 |
后道整理 |
品检 |
总计 |
中国 |
1 |
1 |
1 |
5-8 |
1 |
9-12 |
英国 |
0 |
1 |
0 |
0 |
1 |
2 |
3、中意对比:人工差距达5倍
▲意大利智能化程度较高的纸箱厂
意大利的纸箱行业在欧洲处于领先地位,改过纸箱厂不多,瓦线平均使用寿命在15年左右,但生产效率非常高。这家叫Rossi的纸箱厂拥有2条水印联动线,2条模切联动线,人员利用率非常高。
人员配置中意对比如下:
|
上料 |
模切机长 |
分片/打包/堆积 |
品检员 |
总计 |
中国 |
1 |
1 |
2-5 |
2-5 |
5-10 |
意大利 |
0 |
1 |
0 |
1 |
2 |
4、中韩对比:人工差距达5倍
这家韩国纸箱厂面积非常小,约只有2500㎡。但这么小的空间里,竟容纳了1条纸板生产线和3条印刷糊(钉)箱联动线。3条联动线同时开,还能做到运行有序。每条线后道工序只需配2人,1人负责上料机送纸和开机,1人负责堆叠出货。
人员配置中韩对比如下:
|
上料 |
模切机长 |
堆叠出货 |
品检员 |
总计 |
中国 |
1 |
1 |
2-5 |
2-5 |
5-10 |
韩国 |
共需1人 |
1 |
0 |
2 |
5、中日对比:人工差距达3倍以上
▲日本纸工株式会社
日本纸工株式会社与神崎纸业都是日本自动化程度非常高的纸箱厂。神崎纸业基本全自动化,一条纸箱生产线就3个人操作,一个在前面码纸,一个在中间换印刷版,一个在后面质检。后道加工都是自动粘胶和自动打包,机械手自动码板,人员利用率非常高。
人员配置中日对比如下:
|
上料 |
模切机长 |
分片/打包/堆积 |
品检员 |
总计 |
中国 |
1 |
1 |
2-5 |
2-5 |
5-10 |
日本 |
1 |
1 |
0 |
1 |
3 |
6、中美对比:人工差距达2倍以上
这家叫New England Sheets的工厂,使用的是一条马贵的2.8米宽幅瓦楞纸板生产线,这条瓦线干部每小时产能高达3.5万㎡。这家工厂保持着连续接纸无断点的世界纪录——4082米无断点。
众所周知,在国内一条瓦楞纸板线,单机配备2人,整条线是8个人加一个班长多达9人,这还不包括叉车人员和制胶人员。而这家厂整条线的操作人员要比国内少3-4人。
来源:包装E线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