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宝利嘉、兰雁、五洋印染、红剑集团、庄吉等大型纺织服装集团纷纷在愈来愈猛烈的经济风暴中覆没,数十万纺织员工被抛入失业大军,但魏桥创业集团却安如泰山。在全球经融风暴的暴风眼上,由张士平掌舵的“魏桥”航母,正载着16万员工劈波斩浪,驶向风和日丽的蓝海。
张士平,这位有着“亚洲棉王”之称的山东大汉不仅是世界最大的棉纺织集团董事长,还是全国人大代表,是三度加冕的“山东首富”。更重要的是,他的企业一年上缴利税高达数十亿,旗下十多家企业让16万员工和他们家庭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
从小毛巾厂起步,一路杀入世界500强
1946年,张士平出生于山东邹平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在那个运动不断的年代,他做过“推车工”、“扛包工”等苦力活,还遭遇过文革“劳改”。在如此恶劣的环境里,张士平也没有意志消沉,凡事都要争个第一。即便在庆云劳改期间,年仅22岁的他带领一班劳改人员照样拿下整个县第一名。
1981年,张士平迎来了人生转折。由于他的“胆大妄为”,他出任邹平县第五油棉厂厂长。上任后,张士平在同行中率先走出了收购大豆、棉籽,加工油料的路子。由于经营有方,两年后,油棉厂一跃成为全国供销系统效益最好的企业。
张士平对此并不满足,通过各职工集资几十万元,他创办了一家毛巾厂,并在建厂当年就实现了25万元的利润。
1999年,在纺织行业连年亏损的情况下,张士平逆势扩张,兼并山东滨州一棉,将产能扩大到33万锭,一举成为山东棉纺企业的龙头。
2005年,实行了40年之久的全球纺织品配额制度寿终正寝,先是美国三次限制中国纺织品进入数量,此后,欧盟设限威胁接踵而至。面对国内外市场的不利因素,张士平继续逆势扩张。到2007年度2月,魏桥创业拥有近650 万纱锭和5 万多台织机,成了全球最大的棉纺织企业。
2011年,魏桥创业集团以1615亿元的营收杀入财富世界500强。
对融资有天生的嗅觉,带领企业迅速腾飞
作为一家民营企业,从起步之初就面临着资金问题。尽管当时国家对固定资产投资控制得极死,但张士平的冒险精神帮助了企业。建榨油厂时靠职工集资10万元买了两套榨油设备,建毛巾厂时职工又集资89万元买了52台织机。用现在的话说,张士平触碰了”非法集资“的红线。但“不冒这个险,就没有魏桥。”今天的魏桥人这样感慨。
1992年下半年,国家采取了适度从紧的财政金融政策。当不少企业受资金掣肘而一筹莫展时,魏桥创业却通过巧借外力打开了资金通道。先后设立合资企业8家,不但直接利用了外资,而且提高了技术档次,拓展了国际市场,并将魏桥创业的产业链条延伸到色织、印染、服装等深加工领域。
2003年10月,魏桥第三次遇到国家宏观紧缩。幸运的是魏桥提前一月在香港成功上市,把融资管道对接到了国际资本市场。2004年5月,魏桥纺织首次在港配售成功,一年内从资本市场募集资金30亿港币。魏桥再次逆势扩张,投入70亿元巨资扩建纺织印染服装系列项目,从此一举奠定魏桥全球最大棉纺企业地位。
2011年3月,中国第五大铝产品制造商中国宏桥(张士平家族的另一大主业)在港交所正式挂牌。这一年,张士平家族身家骤增400多亿元,他也首次加冕山东首富。
如今,他的集团拥有企业14家,员工16万,下辖7个生产基地,10个工业园,十几个大型纺织工厂,10个电厂和8个铝厂,是一家总资产逾1400亿的巨无霸。
为人异常低调,至今仍保持神秘色彩
“山东有两‘张’,东有张瑞敏,西有张士平。”这是在山东境内广为流传的一句话。论财力,张士平不输张瑞敏;但论名气,张士平则远不如张瑞敏。据说主要原因是张士平为人“异常地低调”。
常言道,“树大招风”,张士平一直深谙此理。除去每年两会期间偶尔应付一下记者们的围追堵截,他很少接受媒体的采访。
时至今日,魏桥仍保持神秘色彩,历经20多年的发展,集团与地方经济紧密融合,和地方政府彼此支持,而对陌生的外来者则充满警惕。在其总部邹平县,20多平方公里的魏桥工业园区里,厂区、宿舍,甚至文化广场等大小门口至少两个保安驻守,其总部大门甚至有8个保安把关。即使相隔50多米,也会有保安一路小跑突然出现在手拿相机拍照者的面前,并提高嗓音提醒:“再拍就没收,拍花草也不行,这是规定”。
现在,张士平每天依然是6点半准时到公司上班。平时出差,只要感觉没必要,一个人拎上包就走,不带随从。张士平曾对记者说:他非常看不惯有了职位、财富或权势就带上一大班随从讲风头和排场的人,“管理、纪律和作风都是上行下效。如果一个领导出行要有十几个跟班,这种作风,何谈企业的效率和成本控制?不用想都明白。”
据张士平的堂叔、魏桥村村委书记张尊水讲,张士平“发达”后,日常生活从来不用名牌,“吃饭还是喜欢自己家里做的”。
2012年,一则“魏桥自建电网的电价比国家电网便宜1/3”的消息引爆舆论,批评与赞誉同时包围了这家原本低调的企业,数十家媒体涌入魏桥镇,魏桥创业集团一时成为全国媒体关注的焦点。但事件很快平息,张士平再次用他的低调对此事进行了冷处理。
近年来,随着中国房地产行业逐渐冷却和出口制造业日趋式微,张士平和他的魏桥创业集团面临着市场需求萎缩和人工成本不断上涨的挑战。这一次,张士平并没有象往常那样逆势扩张,甚至从2013年开始就对企业进行人员优化组合,裁掉了一些冗员。一番精简之后,张士平和他的魏桥创业集团变得更加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