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媒“冰寒”的守夜人|30年的老印刷人坚信报纸媒不会消失

:2016-03-11 新华网



印刷工老贾和报纸打了整整30年的交道。从1986年正式参加工作到如今,黑白颠倒的日子成了他生活的常态,他见证过报纸最辉煌的时刻,也正感受着纸媒“断崖式下滑”之后的重重压力。


老贾名叫贾立杰,是新华社印务有限责任公司的车间主任。他向记者回忆起报纸的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感到异常兴奋。“奥运会前后是我所经历过的纸媒最巅峰的时期。那时印刷厂的任务量极大,我们每天的工作时间基本都超过12个小时。”


2013年,纸媒逐渐进入“拐点”。报纸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可读人群迅速减少,发行量也随之急速下滑。中国报业协会的一组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报纸印刷总印量为1360亿对开印张,同比上年的1505亿对开印张减少了145亿对开印张,下降了9.63%。这已是连续三年全国报纸总印刷量下降,而且下降幅度进一步加大。


“2006年北京晚报能印20多万,现在才印1万多份。”数字上的落差让老贾唏嘘不已。


但当他被问到“纸媒会不会消失”的时候,老贾却斩钉截铁地回答:“肯定不会”。


“我们得生存啊,报纸消失了我们吃什么呢”老贾打趣说。在老贾看来,纸媒存在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报纸依然有着新媒体不可比拟的权威性,另外是行业性的报纸几乎不可能消失。


有人对纸媒的生产链条作出这样的描述:白天的奔波属于记者,前半夜的枯燥属于编辑,后半夜劳累的,那是印刷工人。越是夜深人静,印刷工人越忙碌。


印刷工人负责的是纸媒生产链条的最后一个环节——新闻的“落地”。老贾将这最后的环节分为“三步走”,即接收,出版和印刷。


22点,机器轰鸣,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油墨味。工人将ps版送上机器,开始最后的印刷过程。即使在冬天,工人们也穿得非常单薄。“机器全部启动之后,这里都热的出汗。”老贾说。



每年的三四月份是老贾最忙碌的月份。“春节过后就是两会,那会儿基本是没日没夜的干活,接下来就到了上市公司发布年报的时间段,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这些报纸一天能印七八百版。”


由于报纸的特殊属性,“对我们来说没有什么节假日的概念,十一、过年都要值班。”老贾说。


目前,老贾所在的印刷厂每天要印刷40多种报刊,平均一天要印3000令(1令=1000个单张)≥燥的工作让很多年轻人望而却步。近90个人的印刷厂人员构成“老龄化严重”,40%以上的工人都是50来岁,30岁—50岁的工人也占40%。老贾对选择这行的年轻人的建议简单又严苛:“你要在这儿干,就踏实干;你要真有什么想法,趁早,别在这儿混着。”


老贾的日常生活像是一个真正的新闻人。”每天上班前,只要时间允许,老贾都会拿起手机浏览下新闻APP,关注着最新鲜的时事动态。


近几年来,随着纸媒“冰寒”,印刷厂的生存空间也愈发艰难。但老贾依然对这个职业保持着敬畏之心。每份报纸印刷完成之后,老贾都要对其进行校对,包括大标题、图片、日期等等,不敢有一丝马虎,他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一颗朴素、简单的“匠人之心”,只为了读者清晨手捧的那份油墨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