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21岁的曾兆文参加工作,在即墨市一家国企上班,从一名普通的车间工人干起,由于他的勤奋和聪颖,先后当上了车间主任、业务科长,以及公司的副总经理。然而,就在他的事业如日中天时,1993年,他却做出一个惊人之举——“下海”。
“当时很多人都不理解我,觉得我放着稳定工作不干,非要自己去创业,前途未卜。可我觉得,当时国企的机制不够灵活,自己的很多好点子都没法实现,发挥不出来,我非常想要跳出那个‘牢笼’,干一番自己的事业。”曾兆文告诉记者,当时和他一起“下海”的还有七八个同事,怀着忐忑的心情,他们递交了辞职信。
“下海”初期,他选择了和在国企从事的相关行业——包装。1993年,几个人七拼八凑了几十万,租厂房、买设备、招工人、进原料,与美国一企业合作,在文化路磨市村里创办了青岛华龙包装有限公司,成为当时全市为数不多的私企之一。
商机:
瞅准对手弱点,主动服务
在从事包装行业的过程中,他一直在关注和思考一些问题:未来市场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企业?没有借鉴经验,作为私企的包装公司该如何持续健康发展?如何与家大业大的包装国企抢夺市场“蛋糕”?
当时的他所在的国企显现出不少弊端,尤其是人员冗杂,主动服务性较差,每天8小时的工作、生产时间,造成产品生产运转的周期较长。正是看准了竞争对手的这一“软肋”,他决定,从“拼服务”入手,实行企业24小时服务制,只要是客户有订货需求,无论多晚,不惜一切人力物力为其生产。
他清楚地记得创业初期,烟台一家企业十万火急地找到他,想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定制50万个包装出口蔬菜用的纸箱子。接单后,他带领工人日夜赶工,比竞争对手缩短一半的时间,保质保量地将产品交到客户手中。凭着这种积极主动的服务意识,有越来越多的客户尝到了与其合作的甜头,纷纷将订单交给曾兆文。
壮大:
实力在省内名列前茅
“公司成立初期,由于资金有限,设备落后,能够生产出的包装产品品种单一,对高档包装产品的订单只能望洋兴叹。”曾兆文告诉记者,他清楚地分析着市场,企业要做大,不能坐、等、靠。盈利后,他不断继续购买设备,扩大生产规模,同时继续寻找投资方。1996年,青岛华龙包装有限公司的年产值已经达到了8000多万元。
这个数字,对于那个年代一个刚满3岁的私人企业来说,已是够令人满足的了。曾兆文说,一个企业如何胜出,胆魄和资金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经营者的智慧。1998年,他先后投资千万余元,将原有的旧设备全部淘汰更新。这时,原有的场地已经容不下规模逐渐扩大的企业了,那一年,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他将企业搬到了文化路东端,占地100亩。
此时,曾兆文的干劲儿更足了。4年后,他与香港一企业合作投资6000万元,在即墨与城阳交界处将“华龙”建成了当时山东省规模最大的彩印企业,并花巨资购买了世界最先进的包装印刷设备;2000年,他在胶州买断了当地已破产关闭的国营造纸厂,通过注资改造,使企业扭亏为盈,生产出的纸品为其在即墨的“华龙”供货,将产业链做到了上游;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他又培养了专门做网上订单的团队,将企业的营销触角伸向了全球。
目前,“华龙”年生产能力可达到8000万平方米,年产值2.3亿元,其产品主要出口美国、加拿大、俄罗斯等国家,在国内则与海尔、海信、沃尔玛等大型企业合作,为其生产配套彩印纸盒,整体实力在省内名列前茅。
尝试:
进军影视文化产业
采访过程中,“哒哒”的马蹄声不时从窗外传来,向外望去,高低起伏的缓坡上绿茵满地,中间是一处由木栏围成的偌大的赛马场,几匹骏马在悠闲地溜着圈儿。远处,几辆推土机正在平整土地,沿着地势的起伏推出曲折蜿蜒的马道。
“这是这两年我付诸不少心血的‘登程’马场,去年在央视热播的电视连续剧《跑马场》的外景之一就是在这里拍的,著名演员胡杏儿、黄宗泽、张娜拉、曹俊等都曾在这里拍过一个多月。”曾兆文指着远处的赛马场告诉记者,他还是该电视剧的投资方之一。由于《跑马场》较高的收视率,为马场大大提高了知名度。同时,也让他看到了进军影视文化基地行业的美好前景。
去年,即墨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即墨市鼓励和扶持影视产业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初步建成产业发达、布局合理、体系完善、配套齐全的影视之城,成为青岛市影视产业高地”的任务目标,并通过税收返还、办公设施配套、贷款贴息和降低准入门槛等一系列优惠措施,吸引影视公司进驻。
乘着政府支持的“东风”,曾兆文与青岛三冠影视传媒有限公司投资5000万元建立了青岛华龙三冠影视基地。在曾兆文的带领下,记者走进了影视基地刚刚搭建起来的现代化办公室、别墅、医院等造景。“这些场景都是可拆卸的,每拍完一部戏便可以改变其结构,重新组合,营造出新的环境,循环利用。”他告诉记者,在这个还未见到明显效益的特殊领域,他有足够的耐心等待发展机会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