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营收将近9000亿人民币的鸿海集团董事长郭台铭,是典型的草根创业家。到他成人,都还没有属于自己的房子,而家里最好的家具只是把藤椅。
郭台铭走上创业路是偶然,也是必然。偶然是,一个朋友找他帮忙,替一家外商找个塑料零件加工厂。必然是,半工半读也才读到船务专科的郭台铭,在航运公司实习时,就已经有了开工厂的想法。
当时,台湾的航运贸易越来越好,很多同学都学什么干什么进入航运公司上班,但郭台铭逆向思考:没有工厂哪来的贸易呢?开工厂才能发展出更好的事业。
生意送上门了,此时不做更待何时?郭台铭把母亲做标会筹的10万台币拿过来,再找几个哥们合资,在台北注册了资本为
30万台币的鸿海塑料企业有限公司。之所以叫塑料企业,纯粹是为了从名字上够格接那张单子。
他当时真是不够格开厂的,穷到模具都买不起。为完成定单,郭台铭四处找模具厂帮忙。但千辛万苦生产搞起来,不到1年光景,生意却不能持续了。石油危机越来越严峻,加工贸易一片萧条,外商的单子很快就下面没有了。
做牛做马一年多,结果是:东拉西扯欠一屁股债,兄弟们全都退股说拜拜。郭台铭输得不服气,卯足劲向岳父借了70万台币要把输掉的赢回来。当时,电视机生意火爆,他把公司改名鸿海精密工业并转型电视机零件代工生产。
带着失败者的标签重新开始,路走得更加艰难。郭台铭后来比喻,当时的自己就是“寒冬中的孤雁”,他咬紧牙憋着劲,非得飞出一个春天来。
危机阴霾渐散,制造业慢慢蓬勃后,郭台铭以将近两年始终伴有破产危机感的抗战,带领鸿海从亏损走向盈利。到1977年时,其资本额已增加到200万台币。
此时,台湾经济起飞,制造业蓬勃发展,房产地皮和工业原料价格持续上涨,不少开厂的人都做起了炒房炒地或者囤积倒
卖原材料的快生意。手握百万资本的郭台铭,看着这种钱来得这么轻松这么快,也一度有点hold不住自己,天天盘算:我到底是要把这些钱拿去跟着炒,还是继续把苦哈哈的工厂办下去?
纠结两星期后,郭台铭决定还是把工厂办好,不羡慕别人的快钱和轻松钱,做长远的生意,做赢到最后的人。他坚信,谈长远,兴办工业一定要比投机炒作好!
要做长远的生意,必须拥有更好的设备、技术和人才。于是,郭台铭决定用这笔钱兴建自己的模具厂,告别过去千辛万苦拿到订单,还要求爹爹告奶奶找磨具,而若人家不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却无能为力的悲剧。
不少朋友都认为郭台铭是傻掉顶,甚至他自己也一度认为是做了错误决定。不到一年,当初找上门让他买,他也动过心的土地涨了10多倍,但他的模具厂和一堆新困难,却让刚刚有点钱的他又成了两手空空的人。
一方面是模具开发的压力,因为设备和员工都是新的,郭台铭和创业伙伴,后来的鸿海总工程师陈一飞,决定借机打破台湾模具界的“师徒制”传统,将模具的开发公式化,但这受到老模具师傅的强烈反对,甚至集体抗议。
一方面是财务压力,模具本身不产生利润,刚开始成本较高,工厂产量小,规模效应也发挥不出来,已经盈利的鸿海受此拖累,转眼又再度资金周不转。
他费尽周折把这些解决想要扩产,却又遇到一个新的大麻烦:找不到理想的人才。优秀的人才都想到大公司去上班,寂寂无名而且看上去毫无前途的鸿海没人爱。
处处都是困难,甚至家庭生活也受到牵连。
当时,郭台铭的儿子刚出生不久,他每天一、两点才睡,五、六点就要出门。“为了睡好,只好跟太太分房睡。儿子整整哭一个月,最后我忍不住问太太:为什么儿子一直哭?太太才跟我说∶‘你已经三个月没有拿钱回家了!’”
为了节省钱,那时的郭台铭,连长途电话都要到父母家去打。有次过年,给员工发完年终奖后,他口袋里只剩下2000块钱:初一给父母1000;初二给太太娘家1000;初三就身无分文,一头扎进工厂中。
“有时真不知这个决定是不是太傻,但每到过年我都告诉自己坚持下去,一天不累积技术,便一天要受制于人!”
除了这些经营上的困难,郭台铭还要面对黑白两道的挑战。一些社会上的小混混,动不动就上门收保护费,政府那边也不省心,“早上有人来推销消防器材,如果不付钱购买,下午就会有官员来做消防检查。”
因为这个经历,当后来新加坡一位部长向郭台铭请教,为什么新加坡中小企业不如台湾中小企业有竞争力?郭台铭回答:你们新加坡把企业照顾得太好了,台湾则让我们练出蟑螂般的生存能力。
钱已经投下去,模具厂也建起来,没有退路的郭台铭只能咬牙向前。钱不够了,无法通过银行融资,更没有什么风险资本,他就到处借,支票利息给到3分。人才难找,他一个一个亲自谈。订单不够,他就一个一个去求。
当时台湾还有票据法,票据无法兑现要坐牢。为此,郭台铭还把公司总部从台北市搬到偏远的土城,因为那里的监狱是台湾专门关押经济犯的地方。万一他出事被关了,员工可以天天就近汇报公司的情况,客户可以到“隔壁”跟他谈生意,确保公司继续运营。这个当时心酸到哭的故事,到今天他还到处笑着讲。
在坐牢的准备都有了的努力下,鸿海走出了郭台铭创业中最后一次破产危机,而且跟随电子业的蓬勃走上快车道。1982年,郭台铭将公司改制为鸿股份有限公司,投资新台币1600万元台币,并且将业务转型到电脑连接器上。
之后,他用连续在美国碰了两年钉子也不放弃的坚持,以及别人卖1块我卖6毛的杀手锏,从当时全球最大连接器厂AMP手中抢下一堆连接器大单,并且推出第一个自有代工品牌——FOXCONN(富士康),把鸿海推进了台湾制造业1000大。
1988年,郭台铭在深圳设立了富士康精密组件厂,生产电脑周边接插件,尝试利用人力、土地和综合成本更低的大陆,把他“量大、低价”的策略干出新高度。磨合成熟后,1992、93年,他以“看得见的土地我都要了”的气魄,相继在深圳、昆山扩建和新建了两个累计8万人的大厂。
早早把全球科技老大美国市场掌握在手里,早早大手笔布局未来全球最大制造基地,两张天牌一起打的郭台铭,由此开启鸿海的狂奔时代,并一路狂奔到今天,成为全球最大最强的科技制造企业,被称为“科技界成吉思汗”。
鸿海新闻发言人邢治平曾私下告诉华商韬略(微信id:hstl8888),很多人都知道郭台铭,但绝少人真正懂郭台铭,其中最不懂的,就是郭先生的韬略和格局。那么早就想到拿到这两张天牌,可算是其中的经典。
如今,郭台名更收购夏普、诺基亚、进军人工智能,工业物联网等前沿科技,带领鸿海向品牌模式转型,还提出以人员流、货物流、过程流三个实体流,加上讯息流、金融流以及技术流三个虚拟流持续整合,打造“六流”国际化科技集团的新目标,誓言像他崇拜的王永庆那样,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再写华人工业界不老的传奇。
郭台铭、马云、孙正义决定结盟搞搞新意思:进军机器人
从底层含泪带血爬起来的郭台铭,对草根创业者格外情有独钟,并乐于分享创业经验和教训。在所有关于创业的讨论中,他最看重的是两个词:勇气、决心。最最看重的是决心,因为决心可以产生勇气,乃至一切。
他说,所谓创业精神,核心也是看有没有决心。
比如,很多高素质经理人,各方面条件不错,也有好想法和好项目,但却没做成,甚至做都没去做,缺的是决心。很多被这些人看不上没条件的人,要么被环境逼迫,要么主动背水一战,最后却成了,靠的也是决心。
决心是什么?是有了目标,再苦再难,有口气在,就要心无旁骛,千方百计,义无反顾去思考、去执行,是要舍得一身剐。当年刚创业时,郭台铭白天跟白班干,晚上跟夜班干,夜班散场还要接着再干,实在撑不住,才把电话簿当枕头,睡没几个小时,大清早就又爬起来接着干。而到现在为止,坐拥金山银山的他,依然每天至少工作16个小时,虽然“百万员工让我头疼得要死”。
郭台铭说,无论创业还是想在职场谋得更好的发展,如有这种精神,成功就是可以确定的。这个事情不成,下个事情,下个事情还不成,再下一个,总能成。现在资源、资金、资讯如此发达,机会遍地都是,人也都聪明,关键就是看你有没有决心、毅力,是不是真的不成功就绝不罢休,下定决心“浴火凤凰”。
郭台铭说,只要谈工作,就要有目标、有压力。做任何事,第一,要有责任心。第二,勇敢面对挫折与困难。第三,要有决心,说到要做到。他说:“现在好像有句话,‘钱多事少离家近,睡觉睡到自然醒’,如果我的孩子面对工作存这种心态,我隔天就打断他的腿。”
经常被指责霸道的他,还不断劝诫求职者:挑老板的时候,越严厉越凶的人越要跟!因为这样的老板,才会真正激发你的潜力,让你成为超越自我的人。
对于挑战和压力,郭台铭以勇气面对,以决心克服。他说,人最重要的是学会走逆境,而逆境越早来越好!他回忆过去时,最怀念的恰恰是那些最困难、最咬紧牙关的日子,这些付苦让他的甜更有滋味和回味。
2005年,华商韬略(微信id:hstl8888)首次采写郭台铭先生的故事时,他就说,“等营业额超过一兆(台币),我就要走了。”并预计自己2008年就能实现目标,“吃了秤铊铁了心,99.9%,2008年一定交棒出去。”结果,当年年底他就达到目标,但却并没有兑现承诺走人。
如今鸿海的营业额已经做到四兆半了,但他依然没有退意,而是改口说,鸿海股价涨到200元(现90元左右)就退休。很多人认为这不可能,但他就是要挑战不可能。这也是他至今依然勇气和决心当头的象征。而他对接班人的第一个要求也是,要找那种打死也不后退的。
郭台铭不但有决心,更有个性。这一点大家都知道。不太知道的,恐怕是他到底是个怎样个性的人?华商韬略(微信id:hstl8888)有个故事给大家参考:
郭台铭刚刚配司机开车外出时,车子被一辆摩托刮蹭,他下车,不但没追究摩托车的责任,还拿了1000元给摩托车司机去修车;再有一次,他的车被公企“中华邮政”的车撞到,他看两方都有保险,就算了;还有一次,他的奔驰300跟奔驰500撞在一起,一看对方比自己还豪,他立即决定:下车好好算账。
他说:“这就是我的个性。”